留下一筆糊塗帳的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歷史上最令人感到難為情的事件!它使基督徒難以向非基督徒解釋基督教是帶來和平的宗教;它也成為現今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方無法化解的冤仇。十字軍東征不僅留下一筆糊塗賬給後人,打從一開始就在不清不楚漫無目標中進行著,所揭露出來的是中世紀西歐國家及天主教會腐敗的那一面貌。
十字軍東征的英文 “crusade” 來自西班牙文 “cruzado”。這詞源於拉丁文“crux, cruc”,「十字架」(cross)的意思。整個東征從1095年到十三世紀共歷時二百多年,前後約有六到九次的軍事行動,目的是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及聖墓教堂(Holy Sepulcher Church)。(註:這教堂於330年由康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所建,它的位置相傳是當年耶穌受難及埋葬之地。)
嚴格來說,十字軍東征肇因於政治事件而不是宗教問題。因為東羅馬帝國長期以來面臨伊斯蘭國家的攻擊,最明顯的是聖地耶路撒冷早已被穆斯林佔領了三百年之久。面對如此龐大的伊斯蘭勢力,東羅馬帝國皇帝曾多次向西方歐洲發出求救支援以抵禦穆斯林,但是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之後,Seljuk Turks一股更強的新興穆斯林勢力於1071年入侵東羅馬帝國,奪走了大半東邊的土地,使得皇帝Alexius I 於1095年不得不再次向西方發出求援聲音。沒想到這次西方天主教會的教皇Urban II 竟然回應了,並且派遣了第一支東征隊伍,展開了這一段醜陋的歷史事件。
為什麼說教皇Urban II的回應是醜聞的開始呢?
因為主事者教皇Urban II推動東征的心思不正確。當東羅馬帝國皇帝向教皇求援時,他所期待的是教皇在西方招募一些士兵來幫忙作戰抵禦伊穆斯林,是一場政治軍事事件。而從教皇所推動出來卻是宗教軍事事件:打一場聖戰,奪回聖地。此外,在教皇心中沒有說出來的,是想藉這宗教軍事行動鞏固自己搖搖欲墜的地位。加上整個基督教會已於1054年分裂為東方的希臘正教會 (Orthodox Church) 及西方的天主教會 (Catholic Church),若能藉這機會支援東方正教會(當時東羅馬帝國屬於東方正教會),使東西教會重修舊好,必能增長他在整個教會界的領導地位。
掌握了這個時機,教皇於10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南邊Clermont的教會議會上發表了一篇大有搧動力的講道,鼓吹信徒起來為信仰而戰 -- 擊敗穆斯林,收復耶路撒冷及聖墓教堂。他譴責那些穆斯林……「從耶路撒冷到康士坦丁堡犯下恐佈的暴行……這些遠離神被神咒詛的民族……除了侵略基督徒的領土,還以刀劍、掠奪,及戰火來傷害毀滅基督徒的性命。」(Dowley: 2013, 228/筆者翻譯)。教皇還羅列了穆斯林諸多令人感到髮指的殘暴行為,例如:褻凟教會、強暴基督徒婦女、以酷刑拷打屠殺男人……來加深聽眾同仇敵愾之心。
指控完了之後,緊接著,教皇為了鼓勵會眾踴躍響應東征還應許說道:「我對所有信徒宣告 -- 不論在場或不在場,東征是耶穌基督的命令。因此,凡參與東征的人若因而失去性命 -- 無論是行軍於路途中、行船於海中,或與異教徒作戰殉道,他們將能馬上得到立時的赦罪。我以神授與我的權柄給與以上應許。」(González: 2010, vol. 1, 345/筆者翻譯)
在場的會眾不論平民或貴胄聽到這裡,無不紛紛大聲回應道:「奉主之名!奉主之名!」 (“Deus Vult! Deus Vult!” ("God wills it"))。第一次的十字軍東征就在以聖戰之名為號召下進行了
Pope Urban II at Clermont, 1095
Sébastien Mamerot, Les passages d'outremer c.1474 (Bibliothèque national)
Image courtesy: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File: Passages d'outremer Fr5594, fol. 19r, Concile de Clermont.jpg
接下來是教會到處招兵買馬組成軍隊東征。法蘭克人Peter the Hermit (c.1050-1131) 作為一名敬虔的修道士,積極的到各處講道鼓吹聖戰。同時,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與,教皇Urban II 對參與東征之人提供更多具體的酬庸,例如:免向教會交稅、債務可以豁免、保證保護他們家人及財產安全,東征之行能換來贖罪 (indulgence),使他們減低或免除將來在煉獄 (purgatory) 受刑罰的年期,甚至一旦在東征途中過世必能馬上進天堂……。而東征之行的旅費也全部由教會出資支持!
聽到了這些誘人的物質及屬靈的「工作福利」招募,不少過氣的上流人士、或不再擁有實質地産的顯貴,以及許多貧民佃農紛紛出來響應。他們除了帶著聖戰的高貴目標之外,心中還懷抱著一份經濟的期待 -- 一旦收復了聖地,就能在那裡得到一些領地自己做地主。從來歷及動機可以想像出,這是一群匆匆忙忙收拾行曩就出發的雜牌十字軍:有男人、女人及小孩,夾雜著許多行為舉止不檢的平民百姓。他們不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而是沒有穿戴任何出征裝備的平民志願軍。無怪乎當東羅馬帝國皇帝看到這群總數達 50,000-100,000 的西方遠征軍出現在康士坦丁堡時,驚訝之餘真是失望透頂了!他原本期待Urban II會招募一批職業傭兵來幫忙作戰,沒想到出現在眼前的竟是一群烏合之眾!
第一次的十字軍東征從成員來看,真是一場兒戲,難怪史學家們另以「平民十字軍」 ("The People’s Crusade") 來稱呼這一次的出征。(參看這段有趣的動畫,Europe : The First Crusade - I: The People's Crusade)
第一次東征始於1095/6年,除了平民軍隊之外,也有法蘭克軍隊及少數義大利士兵加入陣營。 東征隊伍耗費了近三年的時間,終於在1099年上半年抵達耶路撒冷,並且在7月15日贏得勝利,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及臨近地區。很意外?是的,他們竟然成功了!史學家們認為十字軍能獲勝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各族之間正在鬧内訌,無暇面對十字軍才會失去領土。如此看來,第一場的勝利是出於僥倖。雖然達到了目的奪取聖城,這群平民軍也付上極大的生命代價。若以五萬人於1095/6年從西歐出征來算,三年後到達耶路撒冷的人數僅剩一萬四千人,大部分的人死於艱困的旅途而不是聖戰。
贏得勝利之後呢?這群來自西歐法蘭克王公貴族們擁有了這塊領土之後,便複製歐洲的封建體制,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四個王國或公國伯國 (註:由公爵或伯爵侯爵所治理的國家),分別是:安提阿公國 (the principality of Antioch, 1098-1268) 維持了170年;埃德薩伯國 (the country of Edessa, 1098-1144) 維持了46年是最短的國家;的黎波里伯國 (the country of Tripoli, 1102-1289) 共187年;而以耶路撒冷為基地的耶路撒冷王國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1099-1291) 是四國裡國祚最長的共192年。這四個地方又統稱為海外領地 (Outremer, the land overseas)。
以紅色十字標記的地方為四個海外領地
Image courtesy: Wikipedia, CC BY-SA 3.0
File: Map Crusader states 1135-en.svg
其實從西歐來的王公諸侯並沒有能力治理這些地區。他們在巴勒斯坦所呈現的,不是個被人期待的政體而是被人看笑話的宮庭劇。腐敗應該是很中肯的評論!(參蒙提費歐里的「十字軍」)。因而每當穆斯林前來進攻企圖奪回耶路撒次時,十字軍王國仍需要另一波十字軍前來協助抵擋,因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東征⋯⋯如同連續劇一樣不斷上演著。以下略述幾次東征的要點供讀者參考: (註:有關東征的次數及時間的認定,不同的資料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只是其中的一種。)
第二次東征 (1145-1149)
四個領地之一的埃德薩伯國 (Edessa) 於1144年重陷落於穆斯林手中。西歐的反應是克雷瓦的伯納得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以修道院長的身份表達了不能容忍異教徒到處橫行的信息,教皇尤金三世 (Eugenius III) 召集了東征,並由法王路易七世 (Louis VII),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 (Conrad III) 帶隊討伐。不過,十字軍在大馬士革被穆斯林擊敗。
第三次東征 (1189-1192)
約四十年後,1187年穆斯林軍事領袖強人薩拉丁 (Saladin) 奪回了耶路撒冷,並在那裡重建伊斯蘭教勢力。因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布羅沙 (Frederick I Barbarossa),英王獅心理查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 及法王菲利普二世 (Philip II Augustus) 發起另一波的東征。他們的目標是從穆斯林手中再度奪回耶路撒冷。耶城對雙方陣營都是同等重要的聖地,如薩拉丁所言:「我們認為耶路撒冷是我們的,正如你們認為耶路撒冷是你的一樣。事實上,對我們來說,耶路撒冷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先知[註:穆罕默德]夜行豋霄之處。」(蒙提費歐里: 2013, 343)。雙方都重視耶城但也打得精疲力竭而陷入僵局,最後以訂定雅法條約結束。十字軍的成果僅止於攻下阿卡 (Acre)沒有達到解放耶城的目的,但卻使耶路撒冷王國在失去了耶路撒冷之後改以阿卡為首都,繼續延續它的國祚。而薩拉丁仍繼續保有耶路撒冷,不過他准許基督徒到耶城的聖墓教堂禮拜。
第四次東征 (1198-1204)
由法國神父Fulk of Neuilly (d.1201) 的講道激發起本次的東征。難以致信的是東征的目標竟然指向康士坦丁堡的基督徒 (屬於希臘正教會)而不是穆斯林。更難以致信的是十字軍獲勝後在康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國 (1204-1261),並以天主教會的制度治理那裡的教會,表面上看是帶來東西兩教會的重新合一,事實上反而造成東方正教會信徒的反感。雖然這帝國只維持了半世紀,1261年後又回復了東羅馬帝國的體制,天主教會體制也因而消失,可想而知這是一段傷口灑鹽的歷史,加劇了往後東西兩方教會的裂痕。
兒童十字軍東征 (1212)
在第四及第五次中間的1212年還有所謂的兒童十字軍東征 (Children Crusade) !據了解在法國及德國有為數約三萬及五萬,年齡在十二歲左右的兒童發起了東征,由法國佃農小孩Stephen of Cloyes帶領。他們宣稱是受耶穌基督之命前去東征收服聖墓教堂。當這些小孩在義大利等待搭船前往巴勒斯坦之際,由於生活艱困不少小孩或被賣為奴隸,或在挨餓之下喪命,僅有少數兒童能安然折返回到家中。他們的東征之行就止步於義大利。教皇Innocent III為此哀悼說:「這些小孩的行為令大人們感到羞愧;當我們還在睡夢中,他們已經出征去收復聖地了。」("These children put us to shame; while we sleep they rush to recover the Holy Land.”) (Webster: 1919, 175/筆者翻譯) 。(讀到這裡,筆者只能為教皇的話感到羞愧來回應!)
第五次東征 (1213-1229)
這次由匈牙利國王安得烈二世 (Andrew II of Hungary), 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六世 (Leopold VI of Austria),以及耶路撒冷國王布里恩的約翰 (John of Brienne) 率軍進攻埃及。雖然十字軍取得埃及的杜姆亞特港口 (Damietta),不過兩年後這港口又回到阿拉伯人手中。另外,西歐也有一組十字軍,不是往東走而是向法國南部進攻,難以理解的是討伐對象竟然是基督教異端份子 (Albigensians) 。
第六東征 (1227-1229)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曁西西里國王腓特烈二世 (Frederick II) 於1228年在阿卡加入東征行列。結果出乎意料的是穆斯林讓出耶路撒冷、伯利恆,及鄰近地區給十字軍,但他們仍在這地區保有清真寺。
第七次東征 (1238-1239)
法王路易九世(Louis IX) 領軍,沒有成果。
第八次東征 (1248-1249)
1244年來自中亞的花剌子模韆靼人進攻耶路撒冷,殺死修士修女並放火燒毀耶城後離開,整個耶城因而成為廢墟。為此,法王路易九世於1248年再度領軍,目標指向埃及和耶路撒冷。十字軍尚未到達耶城就在埃及被打敗,法王也被擄。
⋯⋯「耶路撒冷」是造成十字軍與穆斯林衝突的焦點,雙方你來我往交手了兩百年只為擁有它。最後耶路撒冷被中亞的韆靼人毀了,澆息了西歐的聖地夢。第八次之後偶有零星的東征,也該是收場的時候了,後續的東征就無需在此贅言了。
幾次的十字軍東征下來已經失去了真正的目標(我們也看得眼花撩亂了!)。他們不僅攻打穆斯林,連猶太人,非基督徒,異端份子,甚至東正教信徒都攻擊。原本是為了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正教會,最後演變成擴展歐洲領地及天主教會的勢力。難怪第一次東征之後,東羅馬帝國皇帝便認為十字軍背叛了他們,導致了當時東西方政治的不信任。
十字軍東征能有歷時近兩百年發展,除了政治領袖的參與,中世紀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的鼓吹也是一大助力。政治人物藉著東征期待政治利益是想當然兒;但神職人員期待什麼呢?從他們號召的信息來看,無非是護衛信仰和迫使異教徒皈信基督教。只是令人費解的是:中世紀早期當日耳曼民族入侵西羅馬帝國,帶來政治社會文化動盪不安時,是天主教會的努力才帶來西歐世界的和平,也使得西歐諸國成為基督教國家,如此的和平使者為何這時候鼓勵聖戰呢?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當眾人都懷抱聖戰熱時,Raymond Lull (c.1232/6-1315) 算是少數清醒的人。Lull是方濟會(或法蘭西斯修會)的修士。他和其他基督徒一樣熱衷於向穆斯林傳福音;但不同的是,他主張以和平而非強迫的方式向穆斯林傳教。除了抨擊十字軍的軍事武力行為,他以學習阿拉伯文及阿拉伯哲學思想為管道,來接觸了解穆斯林。在物資匱乏的處境下,Lull曾於1291年前往北非的突尼斯 (Tunis) 向穆斯林 (Moors) 傳教。1311年回到西歐向教廷傳達他向北非穆斯林傳福音的計劃。四年後,Lull再度起程前往突尼斯傳教,卻在那裡被穆斯林 (當時以 Saracens稱呼穆斯林或阿拉伯人)用石頭打死!Lull的結局和許多參與東征的人一樣,不再有機會返回家園;但是他所傳達的信息卻是和平的福音,才是基督教精神的體現。
總結來看十字軍東征的影響是負面大於正面。由於東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陣營相互爭奪耶路撒冷,過程及結果造成了政治宗教敵對的關係延續至今。東征也帶來基督教內部東西方教會互不信任不願往來的長期後果,直到二十世紀末才在有心人士努力之下重新展開溝通。十字軍東征留下一筆長期的糊塗帳給後人,至今尚未償還!
當然東征也並非沒有正面的影響。天主教會的教皇在這段東征的年日裡,因著號召各國東征而助長了教皇的權力及影響力,教皇大概是東征最大的贏家吧!此外,因著東征喚起另一鼓信仰熱忱,也算是東征的貢獻,例如:醫院騎士團 (Hospitallers)及聖殿騎士團 (Templars) 在聖地成立用來保護照料教堂及朝聖者。聖地、耶穌的謙卑生平及受難,以及搜尋早期基督徒遺骸……等,也因著解放聖城而重新引起西方基督徒的注意,特別是「耶穌的謙卑及受難」成為中世紀後期神學發展的重點。
從社會經濟層面來看,東征也有所貢獻。按當時交通狀況,旅行於西歐和巴勒斯坦之間需時長達幾個月或幾年之久,路途中的資源補給需要便成為有利的商機。為此,許多東征沿途的城市興起,新的中産階級 (“bourgeoisie,”,原意為「城市居民」)出現,以提供物資交易給東征者或朝聖者。從經濟角度看,十字軍東征助長了東西方貿易、貨幣及物資的流通,是另一層面的貢獻。
不管十字軍東征帶來什麼影響,我們仍要回到它的起點思考整個事件。東征的目的是抵禦穆斯林、解救東羅馬帝國、解放聖地耶路撒冷及聖墓教堂,與東方教會重新連結……。他們的目標達到了嗎?借用史學家 Justo González 的評論:都達成了,只是曇花一現! (”All were achieved but none of them permanently.”) (González: 2010, 345)
後記:我問我的學生如何評價十字軍東征?是「聖戰」?「錯誤的歷史事件」? 或是「醜聞」 ? 極少數人認為是聖戰;也有人說以上全部都是;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是 「醜聞」。讀者您認為呢?
(本文原載於筆者先前的部落格 7/21/2017)
參考資源
- Article "Raymond Lull”, Catholic Saints, <http://catholicsaints.info/blessed-raymond-lull/>.
- Dowley, Tim. (2013),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ed.,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227-233; 283; 594.
- “Europe : The First Crusade - I: The People's Crusade” (2015), Extra His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s5B2U7US0>.
- González, Justo L. (2010),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1, HarperOne, 345-356.
- Montefiore, Simon Sebag (2011),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中文版: 賽門・蒙提費歐里 (2013),「第五部:十字軍」,《耶路撒冷三 千年》,黃煜文譯,台北:圓神,279-359。)
- Tyerman, Christopher (2005), The Crusad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ebster, Hutton (1919), Medieval and Modern History, D.C. Heath & Company.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