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小組查經(高昭鑾編寫)
前言
A. 這份查經材料的原稿寫於2007年,當時為了因應教會某一團契查經的需要而寫的。每一週寫一份查經材料,以供應當週查經的需要,每每在團契「催稿」之下倉促完全,內容不儘理想。現今將原稿重新修改,使之更為詳細完整。此外也加上路加福音概論,如何讀比喻,以及歸納法及小組查經的簡要說明,盼望能有助於帶領者掌握查經要點。
B. 如何使用:每一份查經材料包含了四個部分:1. 經文綜覧;2. 經文解釋;3. 信息歸納;4. 小組查經題目。
1. 經文綜覧:這部分提供該段經文的重點分析。建議帶領者先參考這部分,以掌握該段經文查考的方向。這部份的經文綜覧也可以做為帶領查經時的「引言」,用來向組員簡要說明查考的重點。
2. 經文解釋:提供一些經文註解及每一段落的信息。經文註解的資源來自以下所列的註釋書。建議帶領者藉這部分熟悉一些重要字詞的背景及解釋,以便帶領時能回答組員的問題。不過,所提供的解釋並不完整,若要仔細預備,請自行參考以下參考資源所列的註釋書。
3. 信息歸納:提供該段經文簡要的歸納信息,這些信息是思考如何應用在現今生活的要點。帶領者也可以將這些信息做為帶領查經最後的「結語」。
4. 小組查經題目:這些題目包含了暖身題,經文的觀察題,解釋題,歸納題,應用題,提供一份完整的歸納式小組查經流程。每一段查經的討論題目數目不一,帶領者可視時間狀況自行取捨合適的題目。但是每次的查經都當有暖身題,及最後的歸納題及應用題(特別是應用題絕對不要忽略了!),以能帶出完整的查經信息並提供個人的反省及應用。
參考資源
· Douglas, J. D. (ed.) (1982). New Bible Dictionar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中譯本:《聖經新辭典》(1996)下冊,香港:天道。)
· Fee, Gordon/Douglas Stuart (1982).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Grand Rapids, MI: InterVarsity. (中譯本:戈登.費依/道格樂思.史督華 (2010),《 讀經的藝術》,二版,台北:華神。)
· Marshall, I. Howard (1978/1992). The Gospel of Luke: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 Morris, Leon (1974/1988).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Luke. Inter-Varsity Press.(中譯本:莫理斯 (1996),《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路加福音》,台灣:校園。)
· Wenham, G.J./D. A. Carson (ed.) (1994). New Bible Commentary: 21st century edition. Inter-Varsity Press. (中譯本:陳惠榮/胡問憲主編,《證主廿一世紀聖經新釋》,上下冊,香港:福音證主。)
· 高昭鑾 (2014),《你們給他們吃吧 !— 團契及小組查經帶領手冊》,Paradise,PA:使者。
路加福音概論
A. 簡介
· 作者
o 本書沒有直接指明出來,但是早期教會傳統從一開始就認定是路加寫了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路1:1-4; 徒1:1)。
o 根據經文內在資料,讓我們對路加 (意:高貴) 有些認識如下:
§ 路加在經文中以「我們」表達,顯示他參與在保羅的傳道事工(參閱以下經文)。
§ 使徒行傳16:10-17 保羅看到馬其頓異象,隨即轉往馬其頓,路加也參與在其中。
§ 使徒行傳20:5-16 路加和保羅同行從希臘轉回馬其頓的路程;另有七人在特羅亞和他們相會。
§ 使徒行傳21:1-18 路加與在特羅亞等候的七位,一起陪同保羅送捐款到耶路撒冷。
§ 使徒行傳27:1-28:16 保羅被送往羅馬上告該撒,路加也陪同隨行。
§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提到了路加和他同工(參閱以下經文)。
§ 歌羅西書4:14 「親愛的醫生路加」。
§ 提摩太後書4:11 「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仍陪保羅在獄中)。
o 他寫的兩卷著作(路加、使徒行傳)佔新約聖約篇幅的1/4。
· 收信者(路 1:1)
o 提阿非羅(意:神所愛的人)。他可能是路加的贊助者。(莫理斯: 1996,85)
· 寫作時間地點
o 時間
§ 根據莫理斯的看法,本書大約寫於AD63年前後。(莫理斯: 1996,22-23)
§ Marshall認為在AD70年之前。(Marshall: 1992,35)
o 地點:不詳。
· 寫作原因及⽬的(路1:1-4)
o 詳細考察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事,讓提阿非羅了解福音是確實可信的。
o 「按著次序寫」(路1:3):路加雖說他是按著次序寫這福音書 ,學者對這字的考察,以及從內容來看,路加福音不是按著年代次序寫成,比較可能是「邏輯和藝術上的編排」(莫理斯: 1996,85)。所以,查考時必須留意,事件發生不一定和上下文有時間次序的關聯。
B. 經文内容
· 主題: 救恩普及萬民的福音。
· 經文大綱及摘要(路加福音的結構可以按地理位置劃分)
o 寫作原由 (1:1-1:4)
§ 詳細考察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事,按次序描述下來,讓提阿非羅了 解福音是確實可信的。
o 耶穌降生及早年生活 (1:5-4:13)
§ 作者強調耶穌的人性,因而花了篇幅介紹祂的降生、童年,並從馬利亞的角度描寫是不同於其他。
§ 福音書。接著提到耶穌成年時受各樣的試探,如同一般人。
o 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 (4:14-9:50)
§ 本段介紹耶穌的事工,大致和其他福音書相似。
o 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旅途 (9:51-19:44)
§ 9:50-18:30記錄許多耶穌講論的比喻是路加獨有的,這些比喻的用意是要說明耶穌傳道/神的國的意義。
o 耶穌最後在耶路撒冷的事工 (19:45-21:38)
§ 在被捕前這段,路加特別描述耶穌的肉身如何面臨十字架而有的痛苦,需要天使來加添心力。
o 耶穌的受難與復活 (22:1-24:53)
§ 人子耶穌不僅是完全的人,藉祂死後勝過死亡而復活也顯出祂亦是神,最後把傳揚福音的使命交給門徒。
· 內容特點
o 路加重複提到一些名詞,顯示它們的重要性:
§ 人子:25次
§ 使用「現在」14次 ;「今日」11次(強調救恩已因著基督的來到臨到世人)
§ 救恩:4次
§ 聖靈:約32次
§ 耶路撒冷:31次
§ 平安:13次
o 本書有四首讚美詩,是其他福音書沒有的。這四首詩和耶穌基督(特別是衪的救恩)的關係:
§ 聖母頌 (1:46-1:55):神憐憫敬畏衪的人,關顧卑微的人。
§ 有福頌(1:67-1:69):神興起拯救的角,使人從惡者手中被釋放,能以聖潔公義事奉衪。
§ 榮耀歸主頌 (2:14):神的平安喜悅歸與人。
§ 西面頌 (2:28-2:32):為萬民預備的救恩。
o 本書增補許多馬太福音及馬可福音沒有提及的事情:
§ 施洗約翰 (1:5-25、57-80): 具以利亞的心志,為救主預備道路。
§ 耶穌誕生、童年 (1:26-56; 2:1-52): 天使首先向牧羊人報佳音;出生八天行割禮;到聖殿行奉獻禮;十二歲時在聖殿與教師談論。
§ 耶穌家譜 (3:23-38): 從約瑟回遡到亞當,人類的始祖。
§ 在拿撒勒傳道被厭棄 (4:16-30) 。
§ 對彼得的呼召 (5:8-10): 耶穌以行神蹟的方式,讓彼得降服並跟隨衪。
§ 六個神蹟 :
§ 5:1-11 革尼撒勒湖向彼得行神蹟,讓魚裝滿船。
§ 7:11-17使拿因城寡婦之子復活。
§ 13:10-17安息醫治被鬼附駝背病了18年的女人。
§ 14:1-6安息日在法利賽人家中,醫治患水臌的人。
§ 17:11-19醫治十個痳瘋病人,只有一位撒瑪利亞人回來謝恩。
§ 22:49-51 將大祭司的僕人被門徒砍下來的耳朵治好。
§ 與撒該相遇的事(19:1-10): 教導人子來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 耶穌被希律嘲笑 (23:8-12):希律希望耶穌行一件神蹟給他看,但是耶穌一言不答。
§ 耶穌復活後在以馬忤斯顯現 (24:13-35):耶穌和兩 個門徒講解為何基督要受害及得榮耀的事。
o 路加福音大約有十七個比喻,是其他福音書沒有的:
§ 7:41-43感到赦罪的需要及經歷的人,才會有感恩的心。
§ 10:30-37愛鄰舍。
§ 11:5-8 禱告要持久,神必回應。
§ 12:13-21 謹防貪心,生命不在家道豐富。
§ 12:35-40預備好等候主的再來。
§ 12:41-48作忠心有見識的管家。
§ 13:6-9即時悔改的需要。
§ 14:7-14有關謙卑學習。
§ 14:16-24面對救恩不要推託。
§ 14:28-33作門徒要計算代價 。
§ 15:8-10神主動尋找人。
§ 15:11-32 神赦罪的大愛。
§ 16:1-13為了屬靈的目的,要像世人使用錢財那樣有智慧,多施捨。
§ 16:19-31挑戰人要悔改,並且要多施捨。
§ 17:7-10教導謙卑服事的態度。
§ 18:2-8禱告不可灰心。
§ 18:10-14當如何禱告/來到神面前得到神的救恩憐憫。
C. 全卷經文重要信息
2:14提到這救恩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加福音按著這個主軸來突顯這個特點。以下經文從不同角度呈現:
· 路2:25-33萬民,外邦人。
· 路3:23-38所有自亞當開始的人類。
· 路4:25-27弱勢婦女,患病的。
· 路7:2-10 百夫長(有權勢的人)。
· 路9:51-54撒瑪利亞人。
· 路10:1-20各城各鄉。
· 路10:30-37撒瑪利亞人。
· 路13:28-29在邪惡世代,為眾世人。
· 路17:11-19病人。
· 路24:44-49萬邦。
福音書與比喻
A. 福音書
· 一個故事,不同角度見證耶穌是彌賽亞。馬太向猶太基督徒;路加向非猶太人。
· 耶穌時代「猶太人」的期待(列舉):
o 期待中的「神國」(或「神國」):政治性;耶穌所談的神國是屬靈的,信仰的問題,e.g. 撒種的比喻。(雞同鴨講)
o 期待中的「彌賽亞」:地上的君王 (路 24:21; 徒 1:6);耶穌是救贖主不是政治君王。
§ 讀時要能分辨及留意到底他們在想什麼,和耶穌是否一致?即使門徒,也對耶穌的教導似懂非懂。
§ 耶穌要向他們解釋神國,也很不容易,就像我們像家鄉的人講你去過的地方,他們沒有去過,不容易明白。
· 雙重處境:「橫向思考」及「縱向思考」(參 費依/史督華: 1999,142)
o 福音書的性質
§ 不是耶穌的傳記;不同的作者;不同讀者;不同著重點。
§ 耶穌口述傳下來,約30年後才由四位作者寫成四本書;按主題編輯有關耶穌生平及衪的教導。
o 語言:故事以亞蘭語說,以希臘文寫成書;另類的翻譯。
o 符類福音(或「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syn」: 一起; 「optic」:觀看
§ 四本福音書裡馬太,馬可,路加的希臘文措辭順序很相似,可用來參照。
o 思考方向
§ 縱向思考:研讀某一段經文時要了解耶穌的歴史背景和福音書作者的歴史背景(耶穌說未來有災難,可能作者寫作時已經發生了)。
§ 橫向思考:參照其他福音書相似的經文,不在做補充之用,而是看出不同作者對同一事件所要突顯的重點。
B. 比喻(參 費依/史督華: 1999,161-179)
· 比喻:英文parable,希臘文直譯,「將東西並放在一起」;寓言allegory,意為「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一個意思」(聖經新辭典,下,295)
· 耶穌所講的比喻源自不同取材,大都是以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為例,有些是使用正面的物品或形象(如:酵,撒種);也有些是以負面形象為例(如:不義的管家)。請留意耶穌使用的比喻是正面或負面的取材,若是負面,如不義的管家,其重點不在效法管家的不當品德,而是從中看到某個特點是耶穌借用來強調衪的教導—要人看見末日來臨的急迫性,要趕快採取行動。
· 比喻的特性:耶穌以口語表達比喻,門徒記錄下來。現場聽的人才真懂那信息,如同聽笑話,經過二手轉述就不容易體會。
· 比喻的種類:
o 真正的比喻:杜撰故事,有情節,有頭有尾 (好撒瑪利亞人)。
o 明喻:從日常生活中取材 (麵酵的比喻)。明顯了解那個的功能。
o 隱喻 (allusions/metaphor):某字詞,物背後要隱含或象徵的意思 (你們是世上的光,鹽 /也是明喻也是隱喻/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路3:16))。需要想一下才了解用來象徵什麼。
o 和寓言類似的比喻:上下文或經文本身指出故事細節和什麼人事有關 (邪惡園戶的比喻,可12:1﹣11;太1:33﹣44;路20:9﹣18,但不可以寓言方式一一對應某人事來解釋)。
o 很難分類,好撒瑪利亞人不是寓言。
· 比喻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主題:
o 和「神國」有關。
o 和作主門徒的品格有關(財富的態度,禱告⋯⋯)。
· 比喻的功用:喚起聽者的回應。
C. 解釋比喻的原則
· 讀比喻時,先找出當時的直接聽者是誰,以及上下文內容,由此思考耶穌講這比喻的中心點及目的是什麼?
o 不要把每個比喻的內容細節都一一的去對應某個人或某件事。
o 找出聽眾是誰 (很重要!),找出聽眾和比喻有何關聯?(費依/史督華: 169)
§ 「坐下來重複聆聽比喻」(想像自己是當時的聽者)
§ 「確認耶穌所要表達、而最初的聽眾會理解的關聯點」(聽者和比喻裡的人或物有何關聯)
§ 「要確定原來的聽眾會如何認同此故事,以及他們會聽見什麼」(聽者會有何反應)
§ 「不斷地重讀比喻,直到它的關聯點清楚出現為止」(不容易!)(費依/史督華: 171)
· 若耶穌對某一比喻提出解釋,則以衪的解釋為凖。
· 主要的重點:這比喻想獲得聽者什麼回應?
· 這個比喻也期待現今的讀者有何回應?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及應用的。
歸納法及小組查經[1]
A. 歸納法研經
· 定義
o 「歸納法是以某一特定的主題為研究目標,收集許多資料,經過仔細的觀察,正確而合理的解釋,然後將資料系統化,形成原理(原則)。」(演繹法 (deduction):從一個概念推理或推演下去。)
o 歸納法研經 (Inductive Bible Study,IBS):「以認識神及基督教信仰為目標,以聖經為基本資料,經過仔細的觀察,經文背景及內容的解釋,適當的歸納出聖經的信息及原則,並將信息及原則回應於生活中。」
B. 四步驟
o 原則:「觀察 」 ➛ 「解釋 」➛ 「歸納」 ➛ 「應用」 按次序進行。
§ 參考上面的三角形,觀察在最下邊,是根基也是第一步。並且觀察要花上最多時間,要先把經文內容看清楚。先明白神要我們了解什麼,而不是急著要用在我們身上,或是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
§ 要多聽,快快的聽。我們不喜歡人沒聽清楚就回應我們,或小孩不想聽,要避免它。
o 不當的研經步驟
§ 簡單的閱讀經文 → 直接按經文意思應用在生活中 。(經文大都是整段不是格言)
§ 只閱讀註釋書(或網路文章),不仔細閱讀觀察經文內容。這是看二手資料而不是思考神的話。
C. 小組查經
· 小組查經不是小組講道。
· 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由一位帶領者本於歸納法研經法的精神,設計問題帶領組員,一起以討論及互助的方式查考經文,並鼓勵組員將所得出信息要點應用在生活中。
· 從歸納法研經到小組查經
o 已經掌握了經文重點及方向之後,對於要查考什麼要點有概念;接下來改為問問題方式導引組員用歸納法步驟查經。
o 按O I I A 步驟,寫成討論題目,導引組員也以O I I A的步驟查考一段經文。(或參考自己在O I I A所做的觀察或所提的問題,改寫並組織成適合用於小組討論的形式呈現)。
o 形式上是以啟發性問題方式導引組員討論經文。不是以回答對或錯的方式,而是能討論的空間。
o 方法上仍是按歸納法查經的步驟原則查考經文。
· 小組查經討論題目類型
o 暖身題 (最後才設計,目的是打開話匣子,和經文內容有些銜接,不要太沉重,或太私密性的問題)。
o 觀察題
§ 藉問題導引組員觀察到經文的重點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問;不是一節一節的問;要按經文順序問)。
§ 不要一開始就問「這段在講什麼?」
§ 路加福音包含了敍述事件,耶穌的講論,特別是藉著許多的比喻來教導有關神國的真理,觀察題可以著重在兩類型的題目:
§ 第一類型:7W分析觀察經文
· what? (這是什麼事件?)
· who?(那些人物和這一事件直接相關?)
· when?(這一事件發生在何時?)
· where?( 這一事件發生在何地?)
· why?(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 how?(事件發生的經過是如何?)
· wherefore?(事件的結果或影響是什麼?)
§ 第二類型:分析比喻/講論
· 這比喻是講給誰聽的?
· 為什麼耶穌對這聽者講這比喻?
· 經文有無註明這比喻的主題?
· 比喻的種類?(真正的比喻?明喻?隱喻?和寓言類似的比喻?)
· 比喻的內容和什麼主題有關? (和「神國」有關?和作主門徒的品格e.g. 財富的態度,禱告⋯⋯?)
· 這比喻的重點是什麼?
· 這比喻想要喚起聽者什麼回應?
· 聽者是否領略到重點?
o 解釋題:藉問題導引組員思考經文句子/段落有何關聯?有何含意?為什麼作者如此講?不要問某字詞或背景的意思,組員未必了解,帶領者應先簡短的提供資料。
o 歸納題:藉問一個問題,導引組員歸納本段的重點信息。
o 應用題:按組員的背景,設想可以應用的角度。
· 時間分配
1. 路加福音1:1-25引言及預告施洗約翰的出生
A. 經文綜覽
· 路加於本書的開始1:1-4 表達了他寫書的目的,是將他所查考有關於耶穌的事蹟介紹給受者提阿非羅大人。1:5-25路加從天使預告施洗約翰談起,論到他的使命是為耶穌預備以色列人的心回轉歸向神,在救恩歷史中約翰扮演了開路先鋒的角色。
B. 經文解釋
· 1:1-4引言
o v1提阿非羅:意為「神所愛的人」,是真實的人,可能是贊助路加出版本書的人。稱提阿非羅為「大人」,這詞在當時可以指高階層人士官員,或僅是禮貌的稱呼。由於對提阿非羅的資料不足,無法確定他的身分及路加稱他為大人的原因。(莫理斯:85)
o vv2-3路加表明他寫此書的資料來源,是按所聽到所成就的事,仔細追蹤調查而寫成的。
§ 考察:不是指路加重新做研究調查所有的事,而是他去追蹤調查這些已經按神心意成就的救恩,顯示他的著書不是憑空杜撰的。
§ 從最起初:指從救恩的開始寫這書。
§ 按著次序:按內容來看,路加並不是按年代次序寫本書,學者認為這字是指「邏輯和藝術上的編排」(莫理斯:85),可能是按路加計劃的結構思路編排。
o 路加在此引言要強調的是v4「確實的」,福音真理是真實的。
· 1:5-25天使加百列預告施洗約翰的出生
o vv5-10 背景
§ 天使預告約翰的出生的時機,適逢撒迦利亞在耶路撒冷聖殿燒香供職時 ,那時正值猶太王大希律在位(約37-4 BC),此時約在7-6 BC。
§ 祭司供職的傳統:根據代上24:1-19; 代下8:14,撒迦利亞當時的供職傳統大致和舊約相符,但不完全源自大衛及所羅門王建聖殿時所定的制度。祭司皆來自亞倫後代,當時約有18000人,共分24班,每一班由4-9個家族組成。除了一年三次的重要節日之外,每一班一年輪流在聖殿任職兩 週 (不連續) 。此外,祭司必須和以色列女子(處女)結婚,若能娶祭司之女則是更好的選擇(更顯出敬虔家族的延續)。伊利沙伯是亞倫的後代,從這背景來看撒迦利亞和她結婚是一美好的結合。
§ v6義人:在此從原文看是指「道德倫理」 方面無可指責的人,不是指他們沒有罪,而是指他們兩人的敬虔及遵守神的律法。
§ v9燒香:在舊約象徵「禱告」,是祭司每一天獻早祭及晚祭的工作之一。這是神聖的工作,但因為只有一座聖殿,卻有眾多祭司,因此不是每一位祭司一生中都有機會承擔這服事。機會是以抽籤而定,但是一人一生只能有一次機會。撒迦利亞此時得到這難得的機會進入這神聖地方燒香。
o vv11-17 天使加百列預告約翰的出生及其使命
§ v13撒迦利亞的禱告已被神垂聽:不清楚是指他求一個兒子(v18可看出他已自知年老不可能有此期待了),或是他在聖殿裡為百姓為神的救恩禱告。但藉著天使的預告知道如今神要使他成為救恩成就在地上的管道之一,生一子成為救主的開路先鋒。這兒子要取名為「約翰」(意為:主是恩慈的)。
§ v16淡酒濃酒不喝:源自拿細耳人的傳統 (民6:1-21),但約翰並不是真立誓為拿細耳人,在此是描述將來約翰會有的特質之一是過獨身的生活,並且淡酒濃酒不喝。
§ v16從母腹就被聖靈充滿:「新約聖經中只有約翰是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這強調一個事實:神從一開始就揀選他,裝備他。」(莫理斯:89)
§ v17以利亞的心志能力: 表達約翰的角色是像以利亞一樣為「先知」 ,是有聖靈同在,大有能力的先知 (雖然約翰的父親是祭司,神卻未讓他繼承祭司的工作)。
§ vv16-17使以色列人回轉,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智慧人的路: 約翰的使命是使人 「轉回」 歸向神,暗示當時以色列人的信仰並不合神心意,所以約翰要調整人的心,並預備人的心接受耶穌救主的來到。
§ 小結:本段是論到約翰作為耶穌開路先鋒的角色,是一位具有聖靈能力的先知,他要調整人心歸向神,並預備人的心接受耶穌的救恩。
o vv18-20 撒迦利亞的回應
§ 撒迦利亞帶著不信回應加百列,後來伊利沙伯果真懷了孕。這段呈現出撒迦利亞難以相信的回應,因為兩人已年老。天使以自報姓名的方式來向他確認這預言的真實性是來自於神。天使也以暫時使撒迦利亞成為啞巴(是個神蹟)來使他確信(也包括了處罰他的不信)這預言是可因著神行神蹟而成就。
C. 信息歸納
· 當路加要向提阿非羅大人系統式的講論耶穌及衪所成就的事時,他先論到約翰的出生是源於神的心意及工作,是以他的出生有天使加百列奉派前來親訪及預告。約翰的身分及角色是先知及福音的開路先鋒者。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1-2位組員分享最近生活中有沒有什麼 「surprise」?
2. 請從1:1-4 找出作者路加寫這本書的目的及取材來源?
3. 觀察1:5-25,找出本段敍事談及發生了什麼事?主要人物?發生在何時?何地?為什麼會發生?過程如何?結果如何?
4. 1:5-10根據路加描述,撒迦利亞及伊利沙伯是怎麼樣的人?
5. 1:14-17整理出天使如何描述約翰的身分及使命。
6. 撒迦利亞夫婦如何回應天使所告知的事? 為何他們會有如此的反應?
7. 你有沒有懷疑過神的應許或作為的經歷?撒迦利亞的經驗給你什麼鑑戒?
2. 路加福音1:26-38 天使預告耶穌的降生
A. 經文綜覧
· 路加對於有關耶穌福音的介紹,是從天使預告施洗約翰談起(1:5-25),論到他的使命是為耶穌預備以色列人的心回轉歸向神。接下來,路加轉而記載耶穌降生的預告,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預告耶穌的降生,論到衪是神的兒子的身分,繼承大衛王為君王的身分來到世上,為要帶給萬民救恩。
· 整體而言,路加在1:5-38的寫作形式上,是以兩個平行對等的方式論到天使預告施洗約翰及耶穌的出生。這兩個預告的共同點是他們的出生都是出於神的安排及作為 (老人懷孕,童女懷孕),也應驗了舊約的預言。然而兩人的角色及使命卻有所不同,但也都是為了完成神的救恩計畫。
B. 經文解釋
· 1:26-37天使預告耶穌將從馬利亞而生
o v26第六個月:指以利沙伯懷孕的第六個月。
o v31耶穌:希伯來文為「約書亞」,意為「主是救恩」;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太1:21)。
o v32耶穌稱為至高者的兒子: 「神的兒子」,在其本質上指出耶穌從聖靈懷孕,具有神性的本質,耶穌是神。
o vv32-33得大衛的位,雅各家的王,國無窮盡: 天使指出耶穌從人性的角度是繼續了雅各家,大衛王國的應許(撒下:12;詩89:29),是那位預言要來的彌賽亞君王。衪的國是無窮無盡,不是屬地也不是暫時性的。對當時猶太人而言,他們認為彌賽亞的國度,是地上有形的君王政體,因此是有終極的時候。我們從中看到神的國和猶太人所盼望的有所不同。(莫理斯:92)
o v37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的 (for 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God): 天使以此回答馬利亞的困惑,這事怎能發生在一個尚未出嫁的人身上,甚至已發生在她親戚伊利沙伯身上六個月了。事實上,馬利亞的懷孕是出於神所行的神蹟。
· 1:38 馬利亞以謙卑順服的態度回應神的計畫
o v38使女:原文意為「女奴」,表明完全的順服神的意思。(莫理斯:93)
o 當她明白神的心意及神的能力,她以謙卑順服的態度來順服神的安排,她的回應和撒迦利亞迥然不同。
C. 信息歸納
· 本段藉預言耶穌降生的預告,認識耶穌的幾個身分: 衪是神的兒子(神性身分),大衛的後代(具君王的位份),衪的使命是成為世人的救主。
· 撒迦利亞及馬利亞對神的安排所持的不同反應呈現出一種對比:撒迦利亞,一位屬神的祭司在神的聖殿任職,卻對神的話及能力感到懷疑;而馬利亞生活在一個離耶路撒冷聖殿極遠的加利利拿撒勒小城,卻能對神的話及心意順服及相信。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2. 觀察1:26-38,找出本段談及發生了什麼事?主要人物?發生在何時?何地?為什麼會發生?過程如何?結果如何?
3. 1:26-28當天使來找馬利亞時,路加提供了馬利亞的身家背景有那些?
4. 1:31-33請整理出天使如何描述耶穌的身分及使命?
5. 馬利亞如何回應天使所告知的事? 同樣是面對一個 「surprise」,為何她的反應不同於撒迦利亞?
6. 路加特別提到約翰及耶穌的出生都有天使奉派來向人預告,這舉動使你看到約翰及耶穌的出生有些什麼特別之處?他們兩人有何特別的使命?
7. 這段經文使你對神及耶穌有何新的認識?
8. 順服神需要付代價嗎(像馬利亞)?在這種情況下,什麼信念使我願意繼續順服祂?
3. 路加福音1:39-80 兩首頌歌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延續上文,當馬利亞聽完天使的預告之後,便到伊利沙伯家探望她並合她同住了三個月。本段經文把馬利亞,伊利沙伯,及撒迦利亞連結在同一個場景: 撒迦利亞位在猶大山地城裡的家。(從這裡可了解祭司雖一年兩週在聖殿任職,其餘時間是回到自己的家居住。)
· 本段經文結構很對稱 :
o 第一段是馬利亞的頌歌 (vv39-56),可細分為三點: 敍述,頌歌,後記。
o 第二段是撒迦利亞的頌歌 (vv57-66),可細分為三點: 敍述,頌歌,後記。
o 兩段經文的敍述是分別論到馬利亞及撒迦利亞,聽到天使預告他們皆要生一子之後所發生的事。接著是馬利亞及撒迦利亞的頌歌。兩段皆用一節經文交代馬利亞回她本家及約翰的成長為後記。
· 兩首頌歌:
o 面對彌賽亞將要來到,馬利亞從她個人角度,撒迦利亞則從先知為神代言人(代表神發言)的角度,分別在他們的頌歌中表達了對神的救贖恩典如今實現在世上,發出讚美及榮耀歸神的頌讚詩歌。
o 這兩首頌歌可幫助我們對神救恩有更深的認識,也是本段經文的查考重點。
B. 經文解釋
· 1:39-56 馬利亞探望伊利沙伯及頌歌
o vv39-45敍述: 馬利亞探望伊利沙伯
§ 馬利亞聽到天使告知伊利沙伯也懷孕,便到她家探望。她一到便受到伊利沙伯及她胎兒的祝福及喜樂的回應,因為馬利亞將成為彌賽亞道成肉身的母親。此外,伊利沙伯也對馬利亞的來訪感到榮幸。
§ v41以利沙伯的胎兒在腹中跳動,以及v42她對馬利亞說的話,顯然是聖靈的工作,嬰兒表現出歡喜的心情(參v44),以利沙伯能認出馬利亞所懷的胎是彌賽亞。(莫理斯:94)
§ v45從整段話來看,相信神的話都會應驗的女子是以利沙伯而不是馬利亞。
o vv46-55馬利亞頌歌
§ 著名的 「榮耀頌」 (Magnificat;“glorifies”,意為榮耀),中文或譯為「聖母頌/尊主頌」。其形式及表達仿自猶太人用來讚美神的詩歌。內容和撒上2:1-10 哈拿的禱告很類似,可能馬利亞個人的心境由有相當程度反應了哈拿的一些話。
§ 本詩主題是v46讚美及榮耀神的作為 (v46 My soul glorifies the Lord),接著是提出如此讚美的理由:
§ 第一個是v48神憐憫及顧念卑微的人 (the humble state):因馬利亞自覺自己的卑微地位卻蒙神抬舉成為彌賽亞道成肉身的母親。
§ 「我心⋯⋯」「我靈⋯⋯」都是表達她這個人,是詩歌平行句的變化用法,不表示心(或魂)和靈是分開不同的。
§ 第二個理由是vv49-50神的屬性:神的能力(權能的),聖潔(名為聖),神的憐憫。
§ 古代名字不是僅是名字,而是代表整個人,因此說神的名為聖,意思是指神是聖潔的。(莫理斯:96)
§ 第三個理由是vv51-56 神關注飢餓窮苦的人。物質的窮困及社會地位的低下在當時社會是被輕看的,但沒想到彌賽亞卻從這兩個特質當中出生,成為被輕看的一份子。第三個理由是從過去歷史角度思想,神審判行事不公義及驕傲的人。
§ 從英文文法看是簡單過去的時態,是指神過去公義的作為張顯於這樣的人身上。不過另有學者認為,「馬利亞是以預言的靈來前瞻,認為神所要做的事是如此肯定,甚至可以形容為已經完成了(這是舊約聖經的先知書常見的用法)。」(莫理斯:96-97)
o v56後記: 馬利亞回到她本家
§ 馬利亞和伊利沙伯共住了約三個月,不清楚當她走時約翰是否已出生。
· 1:57-80 約翰出生及撒迦利亞頌歌
o vv57-66敍述: 約翰出生及撒迦利亞恢復說話
§ 第八天行割禮是根據猶太人的律法 (創17:12;利12:3)
§ 到第八天才為孩子命名是少有的,通常是出生當天就命名,所以鄰里親族感到奇怪之下,便要依照傳統按父親的名給這孩子命名為撒迦利亞。
§ v65鄰居們感到「懼怕」,此指他們感到震驚,感到極深的敬畏,而不是恐懼。(莫理斯:99)
o vv67-79撒迦利亞頌歌
§ 著名的「有福頌」 (Benedictus / Praise be),其詩歌體裁和榮耀頌一樣源自於猶太人詩體。
§ 主題內容是使用舊約的信息來表達神是值得我們稱頌的,因為神現今所做的(彌賽亞的來到) 是成就了衪在舊約的應許,就是從大衛的後裔興起一位救主。衪的來到如同清晨的日光照亮世人,帶來救恩及赦罪的平安。
§ v67 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應有其目的: 「就說預言」,這預言從英文看是指他如舊約先知一般代表神說話。其意是指撒迦利亞所說的信息是來自於神。也可說撒迦利亞這首詩的信息乃出自神的心意及角度而有的,有別於馬利亞是從她個人的經歷有感而發的。
§ vv68-75 論述的對象是對彌賽亞。引用舊約亞伯拉罕之約 (創22:16-18;26:3),神向他應許有一後裔要從他而出 ,v75 其意是指藉著彌賽亞的來到及其救贖的功效,神將使衪的百姓能用聖潔及公義事奉衪。
§ vv76-77 論述的對象是約翰:指約翰的使命是作為彌賽亞的先知角色,預備主的道路,目的是使人的罪得赦免。引用賽40:3 及瑪3:1的預言,在此也看到這預言的應驗。
§ vv78-79 論述的對象是彌賽亞:衪要像「清晨的日光」 臨到世上,使人得到平安。
§ 「清晨的日光」這詞類似於瑪4:2,但其意更接近於「大衛的苗」,專用來形容彌賽亞,源自於亞3:8;6:12。
§ 撒迦利亞雖然一開始不相信神的作為以致於暫時啞巴一段日子,等到他能開口說話時,他充分引用了舊約對彌賽亞的預言來對應現在這應許的應驗。從他的話可看出他對舊約的嫻熟,以及對神這奇妙作為的頌讚。
o v80後記:約翰成長
§ 這段後記簡單記載約翰成長在曠野 (desert) 直到他長大開始為先知的事奉。
C. 信息歸納
· 這兩首頌歌使我們認識到神和我們的關係:
o 神是憐憫顧念卑微窮困受壓制的人,衪也審判驕傲富裕卻行事不公義的人。神的憐憫更是表現在彌賽亞出生在卑微窮困的社會階層中,與他們認同,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o 神是一位聖者,是聖潔的神,更是那位救贖衪百姓的神,彌賽亞的來到如同清晨的日光照亮世人,帶來救恩及赦罪的平安。並且其救贖的功效,是要使衪的百姓能用聖潔及公義事奉衪。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一~二位組員分享有否那首詩歌最近常迴繞在心中? 為什麼?
2. 請一位組員簡述上一段經文有關約翰及彌賽亞出生的預告。
3. 當馬利亞來到伊利沙伯家時受到怎樣的回應? 面對這樣的回應她心中有會何感受?
4. 1: 46 是馬利亞頌歌的主題,請參考英文找出來,並請參考vv47-55 找出她如此頌讚的理由。
5. 從馬利亞的頌歌可看到神如此向人認同,這認同是否鼓勵你更敢於來尋求衪與衪建立更深的關係?
6. 對照於上一段的經文,撒迦利亞在為兒子命名的事上,顯出他對神的作為有何不同的回應? 為什麼?
7. 1: 68-75,77-79 論到這救恩要帶給人的改變有那些? 這些福氣或恩典是否也是你的經歷?
8. 這兩首頌歌中對神的描述有那些? 那一點使你感受最深刻?
4. 路加福音2:1-52 耶穌的出生及童年
A. 經文綜覧
· 第一章以約翰的出生結束,進入第二章,路加以整章篇幅談到救主耶穌的降生及童年。衪降生時雖是默默無聞,但從路加的介紹卻看到,衪的來到有天使天兵親自向牧羊人報佳音。甚至當嬰兒耶穌被帶到聖殿時,有西面及亞拿對神救恩臨到世人的感恩見證。當耶穌長大到童年,衪在聖殿和教師們討論神的律法時,也呈現出衪從小就對衪救恩使命的關切並預備自己。路加在本章描繪了耶穌的來到是實現了神的應許,使許多等候的人心得到安慰。另一方面也描繪了耶穌的來到,從出生到成長皆按猶太人的律法及習俗,過平凡人所過的生活。
· 本段經文結構可按耶穌在不同地點的事件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耶穌在伯利恆的降生。第二部份是嬰兒耶穌在聖殿。第三部份是童年耶穌在聖殿和教師們討論律法。最後一部份則是向讀者交代耶穌仍回到衪的家鄉並成長於拿撒勒直到衪正式公開傳道的時候。
B. 經文解釋
· 2:1-20 耶穌出生於伯利恆
o vv1-7 時代背景
§ 耶穌出生於該撒亞古士都為羅馬帝國皇帝時 (31BC – AD14)。該撒亞古士都將帝國分為幾個不同的治理模式,有些由他直接統轄,有些由巡撫治理,有些是扶植當地領袖為分封的區域性王(如: 希律王)來治理,或和巡撫共治。這些都可在福音書中看到。v2提到居里扭為敍利亞省巡撫,猶大地區正隸屬於他管轄。
§ v1報名上冊:該撒亞古士為了收税而有的人口調查(可能只是區域性的,當時在埃及以及敍利亞省,每十四年舉行一次人口調查)。(莫理斯:103)
§ vv4-5所聘之妻:路加以此稱約瑟和馬利亞的關係,可能他們兩人已經結婚,但尚未圓房 (太1:24-25)(莫理斯:105)
§ vv6-7耶穌出生時的環境相當簡陋,也沒有適當的地方讓他們入住及生產。
o vv8-20牧羊人得天使報佳音
§ 牧羊人:牧羊人在當時是一群被視為不敬虔的人,因為放牧的工作性質,使他們無法按律法的要求來遵守宗教禮儀,並且有些牧羊人有著不宜的生活習慣。所以,牧羊人「被人認為不可靠,不許在法庭上作見證。」不過,雖然他們屬於被人藐視的階級,神仍藉天使向這群牧羊人顯現告之這大好的信息。(莫理斯:106)
§ vv10-12佳音的內容包含了 「大喜的信息」,是和 「萬民」有關的。萬民在此指不清楚是否只指所有猶太人 (但在2:32,則更清楚指包含外邦人) 。
§ vv13-14 較理想的翻譯應為「喜悅歸與人」,意為:因著耶穌的出生使神的平安及恩典臨到原本不配得的人身上。平安:指神與人之間的平安,人與神的關係因罪而隔離,如今平安藉耶穌的救恩而重新恢復。
§ 本段藉著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向人顯示耶穌的來到,是為不配得的人帶來神的平安及恩典。若從猶太人的歷史角度思考,從先知瑪拉基之後約有近400年時間,神已不再興起任何先知向他們說話。如今天使的報信,不但是神重新和人建立直接關係,更是彌賽亞來到的信息,這佳音是等候已久而果真來到了。因此當天使向牧羊人傳達這好消息,牧羊人到馬槽找到耶穌之後,他們成為第一批向人報佳音的使者。
· 2:21-40嬰兒耶穌在聖殿
o vv21-24舊約律法背景
§ 舊約的要求大約包含了兩點:
§ 第一是產婦行潔淨禮。生男孩的母親要被視為不潔淨七天,並且必須另外再待在家中33天 (共40天),到第40天要獻上潔淨禮 (利12:1-8)。
§ 第二是獻頭生男孩禮。頭生的男孩(指母親的頭胎兒子,不一定是父親的)或動物都是歸於神的,他們用獻祭來代表獻這男孩(出13:13,民18:15-16)。事實上這獻祭只要父母行獻祭並不需帶著男孩同行。可能這是約瑟及馬利亞的心意,所以在耶穌生下來之後,先按律法要求第八天為衪行割禮,第40天帶耶穌一起到耶路撒冷行潔淨禮及獻男孩禮。
§ 從他們所獻的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來看,他們太窮了無法像一般人獻羊羔(利12:6-13)。
o vv25-35西面頌歌
§ v25形容西面是公義的人,指他在行事為人方面的合宜。虔誠,指他在宗教責任上的忠誠。
§ 西面盼望那位 「安慰者」來到: 參賽40:1,61:2。這安慰者能帶來安慰是因衪帶來拯救,救百姓脫離罪惡的權勢。因此所指的是神的救恩。西面因聖靈的感動帶領他適時的在聖殿和他們相遇。
§ v27照律法的規矩辦理:指為孩子的緣故奉獻五舍客勒銀子。(莫理斯:110)
§ 西面頌歌中最特別的是,他提到這救恩不單是給以色列人,也是為所有非以色列人預備的,也是應驗舊約預言(詩98:1-3,賽49:6)。
§ v35西面預言耶穌的使命,除了帶來救恩之外,也帶來審判,耶穌也會面對世人對衪不公義的對待。因為藉著耶穌的教導及工作,許多人的真實狀況要如同鏡子般被顯出來,有人因著不接受,便以耶穌的話或行為為話柄攻擊耶穌(法利賽人及文士是個例子)。
§ 西面也對馬利亞預言,她身為耶穌世上母親,當她面對世人對耶穌不公義的對待及回應時,她的心將會艱熬如同「被刀刺透」。
o vv36-38亞拿的感恩
§ 亞拿:名字的意思是恩典。她來自亞設支派,是位女先知。兩約之間的四百年間,神已不再興起先知傳話。但是在耶穌降生之前有亞拿為女先知,並且是「他勒目只承認七個女先知」中的一位,可知她在宗教上的地位。亞拿也受神的帶領在那時和他們相遇,而她也同樣為耶穌的降生感恩,顯示耶穌正是他們盼望已久的彌賽亞。
§ 亞拿在聖殿「並不離開聖殿,禁食祈求,晝夜侍奉神」:形容她把生活都奉獻在聖殿祈禱的事上,但不是指她一直住在聖殿裡不離開,因聖殿本身不是一個如修道院的地方。
§ 2:38耶路撒冷得贖:指彌賽亞完成拯救。
o vv39-40後記
§ 路加記載他們在聖殿行完了這些事後,他們仍回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定居,耶穌也在那裡成長。
§ 這整段經文讓我們看到,在以色列人中仍有些「隱藏」 的人,是長期等候彌賽亞的來到。路加記載西面及亞拿好像見證人一般見證了這救恩的來到。
· 2:41-50孩童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
o vv41-42舊約節期背景 – 逾越節
§ 逾越節,五旬節,及住棚節為猶太人一年三個最重要節日,特別是逾越節是他們必須到耶路撒冷獻祭遵守的節日。逾越節時約有60,000-100,000人會到平常約只有25,000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守節,其擁擠熱鬧是可想像的。他們通常是親戚朋友結伴同行,因此,約瑟及馬利亞,和其他猶太人一樣,未必在路程中會和全家人走在一起,通常是婦女和較小的孩子走在前頭,男人和大一點的男孩走在後頭。也因此在回程時約過了一天,約瑟和馬利亞才發現耶穌並未同行在回程的人中間,所以回到耶路撒冷聖殿找到了他。
o vv43-50耶穌和教師們討論律法
§ 按猶太人習慣,男孩十三歲那年就成為「誡命之子」,或成為會堂的正式成員,並且通常在十三歲之前的一兩年就學習遵守某些律法要求的習俗。耶穌這時留在聖殿可能是針對這習俗的事,向教師們討論。(莫理斯:113)
§ 耶穌在聖殿和宗教教師們討論(一面聽,面問)律法,衪的回應及對律法的了解所顯示出來的智慧留給教師們深刻的印象。
§ 耶穌對衪父母來找衪的回答在v49也可翻譯為,「你應知道在那裡可以找到我,就是在我父家裡」, 可能更合上下文的對話。耶穌待在聖殿的事可看到似乎耶穌已開始關切衪和天父的關係以及對律法的關注。但是這樣的關切也似乎遠超過衪父母所能了解的 (v50)。
· 2:51-52 耶穌成長於拿撒勒
o 之後耶穌和衪的父母回到拿撒勒,神子成為人,成為人的一份子,順從衪肉身的父母。
o 路加在介紹了耶穌出生及童年之後,以描述耶穌在衪的家鄉繼續生活及成長為結束,按路加所記,耶穌不論在身體及心智上都是持續成長,衪的人際關係以及與父神的關係也都是良好,「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C. 信息歸納
· 我們從不同人物及天使的回應來增加對耶穌及其救恩的認識:
o 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向人顯示耶穌的來到,是為了那些不配得的人帶來神的平安及恩典。
o 西面論到這救恩不單是給以色列人,也是為所有非以色列人預備的。並且耶穌所要做的除了帶來救恩之外,也帶來審判,耶穌也會面對世人對衪不公義的對待。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1-2位組員分享曾否長期等待某一件事或人,當結果或某一個人來到時,有什麼心情? 等到了之後有何感想及反應?
2. 2:8-20耶穌出生當天,牧羊人從天使得到什麼信息? 他們如何回應?
3. 從牧羊人的回應可看出他們對彌賽亞的來到是感到陌生奇怪? 還是也可能是他們在等待的事?
4. 2:25西面是誰? 他等候什麼?
5. 2:29-35當西面看到耶穌時,他對自己的未來,對世人,對耶穌,及對馬利亞有些什麼回應或預言?他的話使你對救恩有何新的認識?
6. 2:36-38另一個見證耶穌來到的人是亞拿,她看到耶穌時有何回應?
7. 2:46-50當耶穌長大到12歲和父母親到耶路撒冷守節時,衪在聖殿做什麼事? 為何衪會如此做以至於沒有跟著眾人回家?
8. 2:51-52路加對耶穌童年的成長有些什麼評語? 這使你對耶穌成為一個人有何認識?
9. 請從天使,西面,亞拿,宗教教師,整理出有關論到耶穌及救恩的信息。那一點更新了你對耶穌及救恩的認識?
10. 牧羊人,西面,亞拿都是等候彌賽亞的來到,也見證了衪的來到; 在你個人的信仰旅程中,有什麼是你長期盼望期待但尚未實現的? (例: 屬靈生命的成長,生命品格的改變,參與什麼服事,向誰傳福音,社會公義及和平,熟讀聖經…) 在這些尚未來到之前,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持續等候下去? (例: 信心,禱告 …)
5. 路加福音3:1-4:13耶穌傳道前的序幕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進入到耶穌公開出來傳道前的序幕,路加先從施洗約翰的事工談起,論到他的工作是為耶穌做前哨,預備人的心迎接耶穌的來到。
· 另一個序幕是耶穌本身。路加除了論到耶穌的家譜之外,也提到衪受洗及受試探。衪的受洗是向罪人認同的表現。而衪的受試探並且得勝,向我們顯出耶穌以人的身分,為人類和魔鬼爭戰失敗的景況扭轉過來,也為人能勝過試探帶來盼望。
· 本次查經經文很長,主要把重點放在約翰及耶穌受試探兩段,家譜的部分帶領者簡單講解一下就可以。
B. 經文解釋
· 3:1-20施洗約翰的事奉
o vv1-2背景
§ 提庇留為羅馬皇帝約從AD14-37,當他在位第15年時 (約在AD27-8) 施洗約翰開始出來事奉。
§ 希律為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兒子,不是耶穌降生時的那位大希律。希律安提帕從4BC-AD39任分封的王,他在位時間,涵蓋了耶穌生平的大部份時間。
§ 按猶太教傳統,大祭司只有一位,路加在此提到「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亞那在AD6-15作大祭司,後被羅馬巡撫免職。亞那的女婿該亞法在AD18-36任大祭司。約翰出來傳道的時間正是該亞法作大祭司。從原文及英文翻譯來看,路加在v2寫大祭司是用單數,應該指該亞法,可能亞那雖然已經不是大祭司,但仍有極大的影響力(約18:13,當耶穌被捉拿後,是最先被帶到亞那那裡受審)。(莫理斯:117)
o vv3-6應驗以賽亞的預言
§ 路加特別強調施洗約翰的事奉是應驗以賽亞書40:3-5的預言。由此可知施洗約翰事奉的定位(或使命)是「預備主的道」。
§ v6預備主的道:意思是為主預備百姓的心能接受神的救恩。從以賽亞書的前後文來看,那裡提到的是人因罪受審判的時候已經終結,因為神的救恩要來到了。因此,當這個曠野的人聲出現,就是救恩臨到之時。
§ 修直衪的路:指約翰的作為就是當猶太人已經四百年沒有先知了,如今,當約翰傳起神國的福音,就鼓動人心,預備自己來等候神的國和彌賽亞。
o vv7-18事奉的內容: 施洗及傳講信息
§ 施洗約翰所給的洗禮含義是,以此表明要迎接神的國的來到。
§ v8約翰為人施洗時對來受洗者的勸勉: 「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之後從3:10-14都是圍繞在這勸勉的應用。
§ 施洗約翰指出有些人受洗是為了「逃避將來的忿怒」 (指逃避神的審判),因而前來受洗,這樣的心態不正確。
§ 悔改之義為回轉。對猶太人最直接的意義是,由向神背約到和神重新立約。(悔改對我們現今而言意指,透過神的救恩和神立約,或原本走和神相背的方向,轉變為走神的路。)
§ 約翰所要求的悔改是一個從內心而發,在行動上有真正轉變的悔改,而不只是禮儀上,口頭上的。這對我們在思索悔改的含義時,有很大的啟發。約翰的警告中也呈現,猶太人不可以過去的傳統為恃,需要重新面對和神的關係,否則就會被棄絕。
§ vv6-18另一個施洗約翰的事奉是向百姓傳講「福音」的信息: 這內容就是彌賽亞的來到。
§ v16「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約翰指出那位要來的彌賽亞遠遠超過他。約翰也指出耶穌的拯救和更新,要用聖靈施洗—預言將來聖靈潔淨的工作。火的施洗,指火能使人心純淨如煉金銀一般,耶穌的救恩將帶來人生命的更新,如同被火煉淨一樣。
§ v17彌賽亞要用簸箕清理麥場:指出祂的審判,分出誰是屬祂的,有用的或無用的。
o vv19-20事奉的結果:被收在監裡
§ 希羅底是希律安提帕的姪女,原本嫁給另一位叔父腓力。希律安提帕強逼希羅底離開腓力改嫁給他,他自己也修了原本的妻子。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引來施洗約翰的責備。(莫理斯:122)
§ 留意:在耶穌事奉傳道的早期,約翰仍在傳道,雖然路加在這段經文提到約翰被下在監裡,緊接著的經文提到耶穌受洗及受試探,但不表示耶穌出來開始事奉前,約翰就已被下在監牢。
· 3:21-4:13耶穌受洗及受試探
o 3:21-22受洗
§ 如果洗禮如前所述,象徵在神面前悔改,承認自己的罪,並透過這個禮儀,象徵罪得潔淨,那麼是和神背離的罪人才需要來受洗。耶穌來接受洗禮表明,祂認同自己是一個人的身分。此外祂雖然沒有罪,卻透過受洗向罪人認同,把自己當作好像也是罪人一般。
§ 當耶穌表達向人認同的謙卑—順服天父的表示,天父的回應是表達祂的嘉許和認可。聖靈如鴿子降下。解經學者將此和創 1:2 和12:8連起來。在此兩處經文都象徵新時代的開始,指明彌賽亞要來開始一個新世代。
§ 天上的聲音所說的:可能源於兩處舊約,前半句話-「我的愛子」來自詩 2:7,本詩篇是彌賽亞詩,再次指明,耶穌是君王。但是下半句話「我喜悅你」的出處是賽 42:1,是一首詩有關神僕的預言,也指出祂是僕人。
§ 因此三位一體的神在洗禮時同時出現,見證那位向罪人認同的耶穌是神子,是君王,也是一位僕人,祂要來開展一個新的時代。
o 3:23-38家譜
§ 馬太和路加兩個家譜的比較:
§ 馬太從亞伯拉罕到約瑟; 路加從約瑟到亞當。
§ 重叠部份在大衛後分兩個系統。
§ 代數不同:跳代的敘述。
§ 馬太是君王譜系,路加是平民譜系。
§ 馬太是從古敘起,路加採倒敘方式。
§ 馬太的表達—誰生誰,路加的表達—誰是誰的兒子。
§ 路加譜系的意義:
§ 強調為人之子的意義。
§ 超越以色列人局限的普世觀,回溯至亞當。
§ 耶穌 「依人看來」是約瑟的兒子 (3:23)。
§ 在強調人子中,顯示其為神的兒子。
§ 平民性質的譜系—強調他是謙卑的人子。
o 4:1-13受試探
§ 耶穌何以要受試探,而且此事件發生於受洗後和事工開始前。意義可能在於: 1) 這是承擔事工前的考驗,通過考驗,可以正式開始事工。2) 這是整個人類和魔鬼爭戰的扭轉。在伊甸園中,始祖敗了,在曠野中,選民沒有通過考驗。耶穌以人的身分,為人將失敗的景況扭轉過來。3) 以實際的處境而言,這是耶穌事工的縮影,祂要順服神走上十架的救贖之路,魔鬼則試圖說服祂走捷徑,祂一一拒絕。
§ 試探這個字有幾個意義: 考試 (約 6: 6),挑釁 (太 22:15-22),引誘,察驗。一般而言,本段試探之義是引誘。
§ 在三問三答為什麼被視為試探?何以變石為餅,就是受引誘失敗了?可能的看法在於,魔鬼的三個問題是提出三個捷徑,讓耶穌更快得到名聲,吸引人來跟隨衪建立神國,不必走上十字架受難的路。因此,如果變石為餅,就可以吸引人的跟隨 (參五餅二魚);如果行一神蹟—從殿頂跳,也馬上有人來跟隨;更省事的方式是敬拜撒但,就可以得到這個世界。而耶穌都以聖經的話來拒絕。
§ 第一個交鋒: 魔鬼應用耶穌飢餓的狀況提醒祂:這是人生命極大的需要,如果耶穌能供應人食物(物質)的需要,則會有人來跟隨祂,不用上十架。耶穌的答覆是人生命中真正的需要是靈裡的需要,這是靠神的話才能得著和飽足的。
§ 第二個交鋒是從殿頂跳下,平安無事:這會使祂得到行神蹟的榮耀感並使人跟隨祂。耶穌的答覆是無意義的神蹟,或為了增加驕傲的神蹟,本質上是試探神。
§ 第三個交鋒更簡單,只要拜魔鬼,就可以得到這個世界:耶穌降世的目的是要得著這個世界歸向神。但是耶穌拒絕魔鬼的引誘,因為只有神才是配得敬拜的;並且當耶穌在這件事讓步時,祂所得到世界也不會真正敬拜神。
§ 魔鬼試探技巧的分析:
§ 用激將法及謬用神的話,利用人性畏難畏苦的弱點。三個武器: 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來試探耶穌。
§ 耶穌回答的武器:對神話語的認識和正解,對自己使命的確認和對神的順服。
§ 路加描述撒但暫時離開,指出撒但仍未完全放棄,在耶穌傳道的生涯中,仍繼續使用這三個武器來試探耶穌。
C. 信息歸納
· 透過施洗約翰的介紹,讓我們對耶穌的認識:
o 祂要帶來神的拯救,祂也會帶來審判,祂的來到帶來了神的國。
· 約翰的榜樣:
o 他的角色—作耶穌的先鋒,預備人心接受主。
o 他不隨流世俗的生活態式和方式。
o 他的謙卑和高抬主。
o 他的正直—不為討好人,而將神的信息打折扣。
· 認識試探:
o 是魔鬼的引誘,目的是使我們不順服神。
o 用肉體的情慾,眼目情慾,今生的驕傲為武器。
o 以曲解神的話和使人畏苦畏難為技巧。
· 耶穌受試探:
o 以神的話為還擊的武器。
o 以順服神為得勝的要訣。
o 主已經先我們得勝,因順服神而得勝成為我們的榜樣。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生活中最禁不起誘惑想做或想吃的東西。
2. 請從聖經中找出作者如何描述施洗約翰。
3. 3:7-14約翰所傳講的「悔改」是什麼意思?他在後面經文對來受洗者的警告,使我們對悔改有何認識?
4. 3:16-18約翰如何介紹耶穌?他的介紹使你對耶穌有何認識?
5. 3:21-22請找出耶穌受完洗從河裡上來,發生了些什麼事?
6. 耶穌在受洗後,到曠野去受試探,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從其字義,和這件事發生的時機,這件事為何會發生?
7. 請觀察耶穌和魔鬼三段對話的要點,分析何以每一個魔鬼的建議都是一個試探?(請從耶穌來到世上的使命思考)
8. 根據耶穌受試探的經過,請分析魔鬼試探祂的技巧有那些?你想牠也會用同樣的技巧來對付我們嗎?
9. 耶穌受試探這個事件的含義是什麼?祂的得勝帶給你其麼啟示?我們如何能勝過試探?
6. 路加福音4:14-4:44 耶穌傳道的開始
A. 經文綜覧
· 路加從本段開始記載了耶穌事奉的生涯。從加利利開始,耶穌到各會堂教導人神國的道理,並醫病趕鬼幫助有需要的人。
· 本段經文可按地區分為兩大段落:一為耶穌在拿撒勒家鄉的傳道。 二為衪轉往迦百農的傳道及醫病趕鬼。衪在這兩地方的工作面對兩種極端不同的回應。雖然如此,耶穌仍堅守衪的使命是傳神國的福音,並以此為衪事奉的主軸。
B. 經文解釋
· 4: 14-15在加利利會堂教導神的話
o 加利利是耶穌傳道事工的超點(參路23:5; 徒10:37)。不過,路加沒有記載耶穌早期在加利利的事工做了些什麼,只用這兩 節經文描述衪的名聲傳揚開來,被眾人稱讚。
o 路加綜合性論到耶穌事奉的開始是位「傳道者」 (教師) 出現在加利利各地,衪的教導帶給人深刻的印象,並且顯出滿有聖靈同在的能力。
· 4: 16-30 在拿撒勒傳道
o vv16-21在會堂傳神國的信息
§ 會堂讀聖經的規矩:會堂崇拜的程序包括了禱告,讀舊約律法書,讀先知書,及講道,這些均由帶領者(拉比)帶領進行。但若是當時有能力承擔公眾讀聖經的人在場,他會被邀請讀一段自選的經文及講道。耶穌可能因衪的名聲已傳開(參vv14-15),因而被邀請讀聖經。
§ 耶穌藉讀以賽亞書61: 1-2自顯衪的使命,以及宣告先知的預言已應驗在衪身上。雖然在這裡所記載和以賽亞書61:1-2本文有點不同,但其重點是從「今天」應驗的角度來引用 (參v21)。
§ v18 神膏立耶穌:指衪的來到是按神的心意,為神所設立的救主。
§ v19 神悅納人的禧年:指當神赦罪的恩典來到時,就是神重新接納人,使人能歡喜的年日。
§ 在此耶穌宣告衪的來到:是出於神的膏立,要釋放人重得自由,以及宣告神赦罪恩典的來到。這些正應驗先知的預言。
§ v20耶穌把書捲起來,交還給執事,就坐下。會堂的人定睛看衪:按會堂程序,耶穌坐下來,凖備要講道(講員可能是坐著),眾人也預備好要聽耶穌的信息。
o vv22-30耶穌的傳道帶來敵對的回應
§ v22 眾人由稱讚轉為敵對不接納耶穌(參可6:13),可能是因聯想到耶穌出身身家的卑微,因而不願接受衪的教導及自我宣告。
§ vv23-27 對於他們的不接納,耶穌指出他們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先知,並以舊約相似兩事件為回應:1) 以利亞奉差到外邦人西頓寡婦那裡幫助外邦人,因本地人(亞哈王)要殺他 (王上17:8-16)。2) 以利沙為外邦人乃縵醫病 (王下5:1-14)。耶穌這番話指出他們的問題,也暗示福音至終將轉往外邦人。
§ 耶穌的話顯然說中了他們的問題,眾人敵對的回應表現在趕耶穌離開。
o 歸納:耶穌在自己家鄉宣告神悅納人的恩典,自己家鄉的人反不接納衪的傳道,人因自己的偏見反而拒絕了神的恩典。
· 4: 31-41在迦百農醫病趕鬼
o vv31-37在安息日會堂趕鬼
§ v31 耶穌「下」到迦百農,參v29 顯然拿撒勒城地勢高於迦百農。
§ 污鬼指認耶穌為「神的聖者」,意思和「神的兒子」相似 (參v41)。
o vv38-41在西門家醫病
§ 耶穌在安息日來到西門家,正好岳母發燒病重,耶穌為她治病,她便好了。
§ v40 「日落」時許多人來找耶穌醫病趕鬼:他們選擇在日落是因一天的開始從太陽下山時算起,並且根據猶太人習俗安息日是不能治病的,雖然耶穌在安息日當天已醫病趕鬼,眾人仍按習俗等安息日結束之後才來找耶穌。
o 歸納:耶穌在vv18-19的宣告,也可在這段故事中看到應證,衪有權柄能力釋放醫治,使人得自由。
· 4: 42-44離開迦百農巡迴傳道
o 相對於拿撒勒城的人,耶穌在迦百農廣受歡迎。但是耶穌清楚衪的使命是廣泛的傳神國的福音,而不是單為某一城而來,因而衪仍堅持離開到,轉往各利利各地傳道。
C. 信息歸納
· 耶穌的事奉著重在宣講神國的福音,這福音要為人帶來自由,更新及罪得赦免,使人能與神和好。當衪面對人身體的痛苦及與受污鬼轄制時,衪以衪的權能為他們醫病趕鬼,正如衪的自我宣示,衪來要使被擄的及瞎眼的得自由。
· 耶穌面對正面及負面的回應: 衪仍堅持神給衪的托負,繼續往前走,不因不被接納或因當時的需要所左右。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你目前生活的優先次序是什麼?是否常受一些無預期人事的影響而不能持續?
2. 請從本段經文找出耶穌開始出來事奉的定位是什麼?從什麼地方開始?
3. 4:18-20耶穌在拿撒勒如何向人自我宣告衪的來到和眾人的關係?
4. 耶穌引用舊約那兩個事件來比擬拿撒勒人的回應呢?為什麼用這兩事件?有什麼含意?
5. 4:31-41請簡敍耶穌在迦百農事工的內容有那些?
6. 請思考耶穌所宣講的和衪所行的神蹟有些什麼關係?
7. 請比較在這兩個地方的事工,眾人有什麼不同的回應?為什麼有如此的反應?
8. 耶穌如何面對這些回應? 衪以什麼做為回應的根基?我們可看出衪事奉的優先次序是什麼?
9. 耶穌一開始的事奉經歷及對使命的執著,帶給你什麼提醒及幫助?
7. 路加福音5:1-5:32 耶穌召門徒及醫病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記載了四件耶穌的事蹟,這四件是獨立的事件發生在不同時間及場合。這四件事可歸納為兩個主題:一是召門徒,另一個是醫病。不論是召門徒或醫病都可用5:32 來詮釋:「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B. 經文解釋
· 5:1-11 召第一批門徒
o 根據路加的描述,耶穌召第一批門徒是在衪向西門及西門的同伴,顯出衪的能力及神蹟遠大過他們這群專業漁夫之後。
o 革尼撒勒湖:其他經文稱為加利利海,或提比哩亞海。面積約為長十三哩,寬七哩,低於海平面七百呎。(莫理斯:139)
o 夫子:泛指有權柄的人。
o 彼得在v8的話:未必是所謂的認罪懺悔,他會有此表示是因經驗了耶穌的權能,這使得他發出一種在神聖權能者面前的畏懼及敬畏。他也改用「主啊」來稱呼耶穌。
o 耶穌的回應是安慰彼得:不要怕,另一方面呼召他們跟隨衪。
o 路加所寫的這個事件和可1:13-20所提的,可能不是同一事件。(莫理斯:137-139)
· 5:12-16醫痲瘋病人
o 當時的背景,指皮膚傳染病,有些可以治癒,有些則無法醫治,被視為宗教上的不潔。
§ 律法要求患這病的人要隔離,這要求是為了衛生的需要,禁止摸他 (利13:46)。律法規定原來的目的—隔離以防傳染,但是若執行的人沒有愛心時,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
§ 當時大痲瘋患者的狀況—獨立居住在郊外,不准進城,禁止他們接觸人。若必須外出時要搖鈴,為避免和人接觸,必須喊著「不潔淨了!」(利13:45)。他們也無法正常工作,必須靠他人的賙濟。
§ 大痲瘋患者的心態—被孤立,被鄙視,需要的是有人不嫌棄他們願意和他們接近。
o v12 這痲瘋病人問耶穌是否肯醫治他,因他以為自己連被醫治都不值得。
o v13 耶穌摸了並醫治他:這是沒有人敢做的事,但耶穌藉著摸他的身體,使他的身體潔淨了,心靈也得了安慰。
o v14耶穌禁止這人為衪宣揚,可能的原因是衪要避免群眾因著這神蹟,誤把衪當作是來復興以色列國政權的彌賽亞。
o v14按利未記10:4的規定,長大痳瘋的人若認為自己得了潔淨,就要到祭司那裡,由祭司檢查,若是潔淨了,他就要獻祭,之後才重新回到羣體當中。
o vv15-16 耶穌面對許多群眾的需要及跟隨,衪卻「經常」獨自退到曠野禱告。
· 5:17-26 醫治癱子
o 馬可福音2:1-12記載相同的事件,並指出這事件發生在迦百農,有四個人抬一個癱子來見耶穌。5:17耶穌已經相當有名聲,許多人從加利利及猶太並耶路撒冷來聽耶穌的教訓。
o 耶穌對那癱子赦罪的宣告衝撞了文士祭司的權柄,因他們也被付予宣告赦罪的宗教權柄。
o 為什麼耶穌要宣告他的赦罪? 他不是來求醫的?雖然沒有一致的看法,可能是這個人的病和罪有關,耶穌要做的是全人的工作。也有可能是傳統上,大家認為他會成為癱子是因他個人的罪所造成的。不管他的病是否和罪有關,耶穌看見他的身體固然為病痛所苦,他的內在是被罪所苦。因此祂干冒忌諱,衝撞了文士的權柄宣告這人罪得赦並醫治他。
o vv22-23罪得赦及病得醫治,那一樣容易?表面上的意思是,病得醫可以看得見,罪得赦卻無法察驗。另一個可能的意思是,「說赦罪這兩個字實際上要比說醫治這兩個字困難多了。衪正在做的,是遠超過當日的醫生所能做的。」(莫理斯:145)
o v26看見非常的事:指看見不可思議的事,無法解釋。(莫理斯:146)
· 5:27-32 召利未為門徒
o 他的名字也叫「馬太」(太9:9-13)。
o 罪人:文士及法利賽人的觀念裡,收税的人是宗教上不潔淨的人,因他們為羅馬政府工作;他們也是可憎惡的人,因為他們不顧同為猶太人的需要,只想辦法多向人收稅以謀求更多個人財富。此外,妓女,行為上的罪犯,及下等階級的人皆是他們眼中的罪人。
o v29利未大擺宴席:顯出他放下稅吏轉而跟隨耶穌讓他心情愉快喜樂,同時也把耶穌介紹給他的朋友們。
o v30法利賽人可能沒有被邀請,可能他們是事後聽到所發生的事,所以向門徒們發怨言。
o v31 耶穌藉著回應文士及法利賽人質疑衪和罪人同席,同時也宣告衪來世上的目的,是為了罪人及有需要的人,而衪所做所行的正是根據這目的。義人:在此不是指道德公義的人,而是諷刺的口吻,指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
C. 信息歸納
· 耶穌是我們的安慰:本段經文讓我們看到耶穌是那樣的敏銳於人的需要(即使是呼召門徒時也了解彼得及利未的處境及感受)。衪在乎人的苦處,感受到平凡百姓在群體中受忽視,受冷落,甚至受輕視時的感受,祂也關注人在罪中的掙扎,所以衪說衪來原是為此,衪所關注的對象也是他們。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曾否經驗過某人為你做過某事,令你感受深刻及受感動無法忘懷?
2. 5:1-11及5:27-29 記載耶穌召門徒,請從經文中找出這幾位門徒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點?為什麼耶穌會選召他們?
3. 請從這些門徒的角度思考:想像他們在文士及法利賽人的眼中是什麼樣的人? 但如今耶穌呼召他們時,他們心中有何感受?
4. 5:12-14 這長大痲瘋的人來找耶穌醫治時是帶著怎樣的心情?耶穌如何回應他呢? 如果你是這個人,你對耶穌如此的回應有何感受?
5. 當耶穌面對越來越多的需要及忙碌時,衪卻「經常」做什麼事? (根據英文聖經NIV) 這給我們什麼提醒及榜樣?
6. 5:17-26 耶穌如何醫治這癱子? 這癱子的朋友對他得醫治有何影響?
7. 為何耶穌要如此醫治這癱子,以致引發衪和文士及法利賽人的衝突?
8. 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對耶穌有些什麼認識?
9. 從本段經文中我們看到耶穌身上有那些榜樣,讓我們效法祂的腳踪,和行事的準則?
8. 路加福音5:33-6:16面對質疑和挑戰
A. 經文綜覧
· 上段經文描述耶穌施行神蹟時,也同時引起了宗教領袖對衪的質疑。爭論的重心除了對律法真義的不同認定之外,也和耶穌對自己身分的宣告有關。本段則進一步描述耶穌的作為,如何引致猶太領袖的挑戰。衝突的重心仍在於對律法精神的認定。其一表現於對禁食的理解;其二表現於對安息日的持守。此外本段也記載耶穌按立十二使徒。
B. 經文解釋
· 5:33-39 有關禁食的爭議
o 延續前段,這裡的「他們」是指文士和法利賽人。
o 禁食的來源:
§ 摩西律法只要求一年在贖罪日禁食一次。
§ 被擄後猶太宗教傳統則增加每年另需禁食四次。
§ 在耶穌的時代,對法利賽人和愛色尼人而言,禁食成為日常的規條,是自我操練及敬虔的重要表現。
o 耶穌所舉新郎的例子的含義:禁食是為需要而有的。禁食的目的是因事心中哀傷而向神切切祈求,或是為心無旁騖的禱告。不必然是評斷一個人敬虔與否的標準,也不應該是一個規條。這個概念顯示耶穌所宣示的敬虔和法利賽人敬虔的含義不相同。
o 耶穌新布和舊衣以及新酒和皮袋的例子:表明祂所帶來的是一個新思維,人要揚棄猶太教及傳統的舊思維才能接受它。這個新思維是一個來自內在的敬虔,一個以愛人為本的敬虔,而不是一個死守外在規條的敬虔。(註:當提到猶太教傳統時,指的是從兩約之間所發展出來的宗教傳統,有些教導已經和舊約摩西五經的教導不一樣了,耶穌所說的舊思維不是指舊約聖經的教導,而是猶太教及其傳統)。
o v35新郎將離開:指耶穌自己有一天將要因受難離開門徒。
o 酒和皮袋的背景:在釀酒時,由於新酒尚未完全發酵,因此放在皮袋後,仍會因發酵而產生氣體,將皮袋撐開。而新皮袋因為有彈性,可以承受袋內體積的膨脹。但是舊皮袋已經沒有彈性了,所以袋內因發酵體積膨脹的結果就是撐破皮袋。新布和舊布的道理也相彷。
· 6:1-11 有關安息日的爭議
o 有關遵守安息日所產生的衝突,這裡記載了兩個事件,一個看來是對門徒行為的質疑,第二個事件是法利賽人等主動的試探。
o vv1-5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吃
§ 門徒在麥田掐麥穗吃:根據申23:24-5,是舊約律法為了眷顧窮人和客旅的慷慨規定,因此門徒不是偷食。根據太12:1,那時門徒餓了,也顯示門徒是因為有需要才做這件事。但是因為事情的發生是在安息日,遂使猶太領袖指責門徒違背了律法。因為他們把掐的動作詮釋為收割,因此算為工作。
§ 耶穌舉舊約大衛的例子(撒上21:3-6)回答:其含義是,在律法的遵行上會面對兩個律法的衝突。大衛的例子,不可以吃殿中的陳設餅(利24:5-9),和神所揀選的人的需要(或人的身體需要),成為兩個衝突的律法。人如何面對?耶穌提出來的回應是,人要有智慧判斷孰重執輕,優先遵守那更重要的。這一個觀點在猶太拉比的著作中也有提及,對猶太文士並不陌生。現在問題回到,何者為重?遵守猶太傳統有關安息日的規條?或是看重人的需要,對人的關懷?這是耶穌和猶太律法師的不同處。
§ v5的「人子」可以是耶穌的自稱。這節聖經是回應v4,如果蒙揀選的祭司,尚可因為使命的需要,而不受法條的拘束,何況是耶穌也可以逾越律法而不受指責。(莫理斯:151)
§ vv6-11醫治枯乾手的人
§ 第二次在安息日的衝突,其基本的理由和第一次一樣。只是情況發展到衝突表面化,最後導致猶太人考慮除滅耶穌。
§ 根據馬太和馬可記載,這次事件的發生是由猶太當局計劃的,要藉一個殘疾的人來窺探(意思:詳細查看)耶穌。(莫理斯:151)
§ 枯乾的手:可能是某種肌肉萎縮症。(莫理斯:151)
§ 猶太律法允許當一個人有生命危險或有致命疾病時,是可以違反安息日的條例醫治。對於一個枯乾一隻手的人,其疾病還沒有到致命的地步,按律法不能在安息日醫治。耶穌所提出的回應是律法規定,如果有動物掉在坑中,不管是那一天都要救牠出來。其精神是不應讓動物在痛苦中。這是對動物的「人道」。而人的生命更加值得我們看重。這一個人的病雖然不到馬上致命的程度,卻在痛苦中。耶穌的回應意思是,如果遵守安息日的條例和關懷獸(人),減輕其痛苦之精神相衝突,何者應為重?
§ 耶穌以行動來表明其選擇,成為對法利賽人的直接冒犯。結果導致法利賽人謀議殺耶穌,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狀況。何以這樣的事會導致謀害的動機?可能的原因是法利賽人視耶穌是律法和猶太信仰傳統的破壞者,而這個 「破壞者」有極大的能力,因此帶來對律法的傷害是極大的。為了保護他們所認定的律法,不惜致耶穌於死地。
· 6:12-16 揀選使徒
o 路加在這段經文稱呼他們為使徒。「使徒」這字的本義是「奉差遣者」、「使者」、 「受差派而承擔某一特別使命的人」。在基督教會中,後來將其意義限定為直接接受耶穌基督差派,建立初代教會的一群人。有特別的指定,且在初代教會中成為奠定真理根基—聖經的人。按其原本的意義,現在幾乎不能說有人是使徒。因為那表示我們有可能另立原有教會信仰承傳的教會,甚至可以有超越聖經外的啟示。
o 其數字為12這和舊約以色列人12 支派,可以解釋為: 1)這次的差派是向12支派傳福音。2)更好的解釋是由12 使徒和12 支派象徵這群國度的子民是「新以色列人」。
o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揀選使徒前整夜禱告,這顯示祂對使徒揀選的慎重,也立下一個禱告的榜樣。
C. 信息歸納
· 這段經文讓我們認識到耶穌引致猶太領袖非議,至終導致祂被殺害的原因之一,是對律法精義的詮釋不同。雖然祂在猶太人的眼中「違反」了律法的規條,卻真正活出了律法的精神。祂的來到,在新時代中,帶來了舊約律法的還原。也讓我們在今天思考何謂倫理真正的精神。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解釋「左右為難」的意思。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左右為難的事例,請分享。
2. 禁食禱告是怎麼回事?請知道的人提出說明。
3. 5:33-39耶穌答覆有關禁食的質詢,所用的比喻是什麼意思?這如何幫助我們明白禁食真正的含義?
4. 6:3-4當法利賽人指責門徒犯了安息日時,耶穌用大衛進聖殿吃陳設餅和祭司安息日在聖殿工作的例子回答法利賽人。你認為耶穌的要點是什麼?耶穌的回答具有說服力嗎?
5. 6:6-10遵守安息日和免除人的病痛,那一個比較重要?耶穌的選擇是什麼?
6. 從上述的兩個事件,讓我們認識到耶穌強調什麼是律法中最重要的?
7. 6:11法利賽人為什麼商議要殺害耶穌?由此看,面對前述的倫理選擇,他們認為什麼是最重要的?
8. 6:12-16使徒是什麼意思,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使徒這個職分了,但是使徒職分的精神如何應用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
9. 什麼是我生活中的「舊皮袋」和「舊衣服」呢?在信主後,還有那些舊包袱是我應該丟棄的?我應該如何面對?
9. 路加福音6:17-49 平原講論 (豋山寶訓)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和馬太福音5-7章的登山寶訓相似,可能是馬太引用了資料並加以擴充成為馬太福音的內容。也有人認為這是耶穌在兩個不同場合的教導,雖然內容有些相似。
· 基本上這段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6:20-26 論到兩 種人(物質貧窮卻靈裡富足,物質富足卻靈裡貧窮);6:27-38論對仇敵的愛及饒恕必得神加倍的回報;6:39-49 論到門徒的特質是有能力洞察自身問題,內心生命純正,以及遵行神話語的人。
B. 經文解釋
· 6:17-19 背景: 耶穌和門徒下山在一「平原」,可能是在山坡上。許多人來找耶穌的醫治,耶穌利用這機會教導他們。
· 6:20-26 論四福與四禍
o vv20-23四福
§ 雖可從字面角度看是物質上貧窮,飢餓,哀哭,及為義被排斥是可憐的狀況;但在耶穌眼中這些也可解讀為,若有人感到在這世上的任何貧乏及不愉快的經驗(發現自己靈裡貧窮的人,當人認識自己的貧乏,且體察問題在於和神的關係),以及感受到邪惡及苦難的人,並為此渴望從神那裡得著回應的話,耶穌在此向這些人應許他們將會在神的國裡得到滿足。
§ vv22-23為主受逼迫,這裡提到對在這樣的人身上的安慰—在世上受逼迫,有天上的賞賜; 明證—以前先知的例證。
o vv24-26四禍:
§ 從今世物質的角度,耶穌指出若有人為自己的富足及豐富感到滿足,以致不追求神的國及對神的信靠,這些人等到了神國來到時將有禍了。這禍不是指審判,而是指他們因無法進神的國之後自身所要面對種種艱難。
· 6:27-38 論愛與憐憫(饒恕)
o 本段面對的課題是,人和人之間的衝突,及別人對自己的強暴。猶太人常引為處理的經文根據是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出21),這段經文原本的精神在於,如果旁人以強暴待你,在尋求賠償時,不得求償超過自己所損失的。因此重點在定出一個對雙方都公平公義的界線。此外,是由法定仲裁者來執行懲罰,而非當事人尋求報復。但是猶太人的應用,則將這經文用來作為個人可以施行報復的根據。
o 耶穌沒有否定社會需要公義的制度來仲裁人與人的糾紛,這裡是強調就個人而言,當你受到強暴對待時的態度。就個人與個人的關係而言,在面對強暴時,不要尋求個人的反抗。但是耶穌並沒有說不要尋求社會制度的介入,或社會不要介入。其次耶穌更進一步表達的是在過程中,對個人的寬容和愛在整個態度的背後是愛和願意饒恕的心。
o vv37-38 耶穌指出若有人活出對人的愛和願意饒恕的心,他們將會得到從神而來相同的愛及饒恕,甚至多過我們給予別人的愛和饒恕。
§ v37論斷:指平時的行為,常常批評,定罪別人。
§ v38用「十足升斗,連摇帶按,上尖下流」生動的比方,表達神給予的回報多過我們給予的。
· 6:39-49 論到門徒的特質
o 耶穌在這段經文用「比喻」的方式論到門徒的特質為具有「屬靈洞察力」,「純潔的心」,及「遵行神的話」。
o vv39-42 耶穌指出一個門徒的特質深受受教老師的影響,若他的老師品質不好,連帶學生也受到影響(衪在此也間接指出法利賽人及文士的問題,也以此提醒他們)。因此好的門徒的特質是自己本身有能力先看出自己的問題及缺點,然後才有能力去指出別人的問題。這段比喻在教導他們先有屬靈洞察力,看出自身的問題。
o vv43-45兩種樹的比喻:顯示他們的行為會洩漏出他們真實的狀況。一個人信仰會真實的呈現在我們的生活表現。因而督促我們活出一個和我們信仰一致的神國子民的生活。
o vv46-49 兩等根基:一個遵行耶穌咐吩,渴慕進入神國,活出神國子民樣式的人,可以在考驗和審判中站立的住;一個不願意進神國的人,將無法在最後站立的住。
§ 磐石:指神的保障 (詩18,19; 申32:4)。
§ 雨淋,水沖,和風吹:在舊約(結13:10)指神的憤怒,可以指最後的審判。這裡的審判根據是有沒有聽從耶穌的吩咐進入神國,而不是有沒有讓行為達到神的標準。
C. 信息歸納
· 這段經文包含了我們和神,和人,及自己三方面關係的重要教導。耶穌在第一部份教導我們當注意和神關係的建立,不要被今世物質的富足影響我們對屬靈生命的渴望追求,以致將來在神的國裡卻成為貧乏的人。第二部份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在面對別人不懷好意的對待時,我們應有的回應是要愛,饒恕,為他們禱告。如此行是合神喜悅也會得到神加倍的回報。第三部分,成為主的門徒,耶穌教導我們應留意是否能先看出自己的問題,是否合神心意,我們應先留意自己內心世界是否合神心意而非只看外表的表現,我們更應留意是否按神的話語去行。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你認為一個基督徒在生活中應留意經營那些方面的關係?
2. 6:17-19提到耶穌這段講論的對象來自那些地方?他們為什麼來找耶穌?
3. 對於耶穌在四福及四禍的教導,請找出其對比。你認為耶穌要指出的重點是什麼?
4. 耶穌提到對於侵犯我們之人應抱持的心態為何?這樣做的理由何在?
5. 你想神會希望你如何將6:29-30的教導應用在現在的生活中?請分享之。
6. 對傷害你的人存寬容和饒恕很難?請大家分享有何做到的秘訣?
7. 6:39-42耶穌教導成為主的門徒應有什麼特質?為什麼衪如此教導?
8. 耶穌提到的樹與果子的比喻,其重點是什麼? 對我們的信仰有何提醒?
9. 蓋房子比喻中提到聽從主話是什麼意思?這為什麼會導致人可以在風吹雨淋中站立的住?
10. 本段經文耶穌教導我們當留意經營那三方面的關係? 那個要點令你感受最深?和你現在的生活有何關聯?
10. 路加福音7:1-35 彌賽亞的事工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從上一段記載耶穌的教導轉入論及耶穌的事工。全章的中心點在耶穌對約翰詢問的回答—祂是彌賽亞,祂的工作正應驗了舊約對彌賽亞的預言。其他的段落則是藉由描述耶穌的事工證實祂是彌賽亞,包括祂醫治一個外邦人和使一個寡婦之子復活。我們藉本段經文更多認識這位彌賽亞。
B. 經文解釋
· 7:1-10 醫治百夫長的僕人
o v5百夫長是當時羅馬駐防軍的中級軍官,根據背景,這個人必定是外邦人,並且對猶太人相當友善。
o v2經文提及這個僕人是他所寶貴的,意思是他「所尊敬的,所器重的」,否則很難理解何以他會為一個僕人托人來求耶穌醫治。(莫理斯:166)
o 耶穌在此卻顯示祂為了人的需要,不受外在條文拘束的態度,即使祂後來不需要去醫治一個外邦人,仍是挑戰或違背猶太律法的行為。
o vv6-8百夫長請耶穌不必去他家之因:可能是他不敢勞動耶穌,也可能是他體諒一個猶太人按律法不得到外邦人家的禁令。百夫長的理由顯示其信心,他在一個高位上,當他發出吩咐,自會有人為他把事情做好,這是因為他的權柄。他以自身的經歷類比表明他對耶穌權柄的信心。
o v9耶穌的感嘆強調:一個外邦人居然有此信心。感嘆中暗示了外邦人要得著神恩典的預言。他的恩典來自他們對神信心的表現。
· 7:11-17使寡婦之子復活
o 這是耶穌所行的幾個叫死人復活的神蹟之一,而且是單獨在路加中記載。這個神蹟所帶來的影響是大的,除了彰顯耶穌的權能外,也充分彰顯耶穌的愛和關懷。
o 拿因這個地名在聖經中唯一出現於此,離耶穌的故鄉拿撒勒約有6哩。
o 猶太當時的習俗,葬禮的隊伍前進時,死者是全身纒屍布,沒有放在棺木內而完全開放的 (像一個擔架)。
o 寡婦在當時景況極值得同情,以當時社會的經濟生活,當丈夫死了以後她唯一的倚靠是兒子。因此在這個送葬的行列中,可以想像這個寡婦的景況是何等的絕望。
o v13特別提到耶穌的憐憫,點出其動機,也顯明了耶穌的慈愛。
o v14耶穌的權能彰顯於當祂一吩咐,少年人就復活坐起來。
o v16合城的震動中,眾人稱耶穌為大先知,雖然這個認識不準確,已經是當時他們所給予耶穌極高的尊敬了。(莫理斯:171)
· 7:12-35 施洗約翰的詢問
o 施洗約翰當時的情況是被下在監裡,因為希律王娶其兄弟的妻希羅底,約翰指責其錯誤而被下在監裡。
o vv19-20施洗約翰所提的詢問:原先他篤定的宣告耶穌是彌賽亞(3:16),現在卻向耶穌提出此詢問,沒有直接的線索指出何以如此。可能是耶穌所做的事,似乎和他所認為的彌賽亞作為有所不同,以致他難以了解,而產生懷疑。
o vv22-23耶穌的回應指出:祂所做的事,正是舊約預言彌賽亞要做的事(賽35:5-6; 61:1),醫病,行神蹟,傳福音給窮人。現在人們產生疑惑,是因為不了解彌賽亞的真象之故。
o vv24-28耶穌對施洗約翰的肯定
§ 如果最親近的同工對自己產生懷疑,我們的感受為何?可能會因此而失望受傷,反而起來攻擊指責對方。耶穌的反應,卻是對約翰的肯定。
§ 祂的肯定首先是指出過去約翰工作所帶來大的影響(vv24-26)。其次是肯定約翰的角色和價值,是為祂預備道路的先知。
§ 接下來耶穌宣示比起舊約諸聖賢,約翰是最大的。因為所有舊約先祖和先知都期待彌賽亞的來到,但是離彌賽亞的來到都有距離。先知中惟有約翰是直接介紹耶穌的,是離神國最近的。因此他比眾舊約人物都大。
§ 但是在新約中進入神國的人又比約翰更大。因為在約翰的時代,是一個神國臨到的過度時期,神的國仍未完全建立,因為救恩尚未完全成就。因此我們這些進入神國的人是更有福的。人之所以進入神國是靠耶穌的救恩,不是靠自己的功勞。
o vv31-35耶穌在此感嘆當施洗約翰和祂自己把這福音帶來之時,人的反應是冷漠,沒有反應。對約翰模式的傳揚(約翰來,不吃餅不喝酒;他的食物是蝗蟲野蜜,過苦修的生活)沒有正確反應,反而有負面的評價。對相反模式—耶穌的模式(人子來,也吃也喝,過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也沒有正確反應,反而有相反的負面評價。所以問題不在方法或模式,而是人的冷漠。這是耶穌的感嘆。(莫理斯:176)
C. 信息歸納
· 對耶穌的認識
o 祂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憐憫人的需要,關切並解決邊緣人的問題,傳揚福音。
o 祂有大的權能,有憐憫的胸懷。祂來醫治人的治病,祂的關懷超越猶太人的界線。祂使毫無指望的寡婦重新得著盼望。
o 但是許多人對祂的工作和信息卻是存著冷漠並拒絕的態度。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你有沒有被誤解或拒絕的經驗?那時你心裡有何感想。
2. 7:1-10請分享你對百夫長這個人的認識?從其背景,耶穌去他的家醫病是否適當?
3. 為什麼百夫長說這些話顯示他有很大的信心?耶穌隨之而說的話 (vv11-12)有何特殊的含義?
4. 中國有句俗話: 「寡婦死了兒子沒有指望了」。你能從這句話和當時的情境,體會那位寡婦在送葬時的心境嗎?
5. 7:13經文告訴我們,耶穌使那個兒子復活時的心情是怎樣?神的兒子也能體會人的痛苦和需要嗎?
6. 7:18-20施洗約翰為什麼會派人來問耶穌這個問題?以前他不是很篤定的介紹耶穌是猶太人所等候的嗎?耶穌為什麼這樣回答他?祂所引用的舊聖經如何回答約翰的問題?
7. 耶穌對約翰的評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婦人所生的沒有大過約翰的?
8. 耶穌對祂所處世代的描述有何含義?你能想像耶穌當時的心境?
9. 當你在生活碰到大的困難或挑戰時,會存什麼心態來求告耶穌?那位百夫長的信心有何榜可效法的?
10. 整段聖經讓你對耶穌有何認識?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點?
11. 路加福音7:36-50有罪女人膏耶穌
A. 經文綜覧
· 路加在本段經文提到一個女人以香膏膏主的事。除了讓我們認識耶穌那麼樂於親近罪人,這段經文也看到一個對比:一個自覺公義聖潔的法利賽人,不懂得向神尋求赦罪,因而無法經歷神的赦罪,也不容易生發出愛神的心。相反的,藉這女人的表現及耶穌對她的肯定,看到一個有罪或自覺有罪的人,當領受了神的恩典和赦免時,更能體會並表達對神的愛。
B. 經文解釋
· v36西門:他是法利賽人,根據中文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的資料,法利賽人在當時「人數約有六千,散佈在整個巴勒斯坦,是會堂裡的教師,人們心目中的宗教楷模,自命是律法的護衛者,監管人們正確遵行律法。」至於西門的家在那裡,則沒有資料可供參考,不清楚他的所在。
· 這段經文和太26:6-13;可14:3-9;約12:1-8有些相似之處,但是應該不是同一事件。因為另一個故事是發生在耶穌即將被釘十字架之前,這裡似乎還沒到那時候,耶穌也沒提到。其次,宴會的主人在路加福音是法利賽人西門,另一個故事的主人是長大痲瘋的西門。最後,路加福音的女人來膏耶穌時,所帶來的爭論點是她的罪的問題,而在馬太福音及馬可福音裡和那女人,有關的爭論點是香膏的價值。
· 西門和這女人有些不同的對比:這個女人對耶穌的表現呈現在當她獻上貴重的香膏時,她姿態是極卑微的,藉此看出她對耶穌的感恩。西門的反應是典型法利賽人的反應 — 輕視那個有罪的女人。在這輕視背後所呈現的,是自以為義的驕傲。
· vv41-43耶穌講這比喻的對象,重點,及含意:耶穌講給西門聽的;比喻重點在一個欠債多而得免債多的人,容易有感恩和愛的表現。耶穌這比喻的關聯點:這女人的表現正如同比喻中那個得免債多的人,更會顯出對債主感恩的心及愛的回應。vv44-46 耶穌藉著三件女人愛的表現比西門更多為例證,顯示西門雖然邀請耶穌去他家吃飯,他對耶穌的愛是冷淡及貧乏的。這樣的比較顯示出西門沒有像那女人一樣得蒙赦罪的經歷,沒有的原因可能在於他不覺得自己需要被赦罪。
· v47 經文的信息似乎和聖經真理不太一致,因這裡呈現出女人的得赦,是因她先愛神較多的緣故。本段的困難在於 v47 中文聖經的表達好像是說,因為她的愛多,所以她得的赦免也多。這樣的理解有三個困難:
o 第一是和經文裡比喻的含意 (因為赦免多而愛多) 不連貫。
o 第二是這似乎是指人得赦免,是由他/她對耶穌的愛而決定的,這有一種功德的成分在其中,和我們所領受的救恩真理不同。
o 第三,這句話如果是這樣看,也和v47的後半句不一致,那句話是得赦免少的,所表現的愛就少了。
o 事實上,v47 在英文NIV翻譯得比中文聖經清楚些: 「Therefore, I tell you, her many sins have been forgiven — as her great love has shown. But whoever has been forgiven little loves little.」「 按原文或英文的意思可能應該這樣翻譯:「從她愛的表現,可以證明她許多的罪都已得赦免了。」 (因此,西門,不要在心裡論斷她是個罪人)。
o 她得赦免想必是在這段經文的事件之前發生,只是聖經沒有記載是在怎樣的場合這女人得耶穌的赦免。耶穌回答的含意不是中文聖經所翻譯的 — 因為女人的愛大,她得到的赦免也大;而是因為女人自覺罪得到主的赦免,因而有很大的感恩之心,並因而產生出愛的行動也很大。
· 為何耶穌在v48 對這女人說她的罪得了赦免? 耶穌對女人所說的話是重申她的罪得赦。對於一個自覺罪很多的人,常需要再三的經歷赦罪確據的安慰醫治。這是路加福音中,耶穌第二次表達祂有赦罪的權柄 (第一次在路5:20)。另一個可能是,耶穌藉這機會當眾宣告這女人的罪已被赦免了,使大家不再把她當罪人看待,所以說了她的罪得了赦免的話。
C. 信息歸納
· 路加在本段經文提到一個女人以香膏膏耶穌的事。除了讓我們認識耶穌親近罪人之外,也看到一個對比:一個自覺公義聖潔的法利賽人 — 西門,他對待耶穌的方式,和那位有罪或自覺有罪的女人截然不同。耶穌的比喻委婉的指出西門的問題,就是一個人若能看到自己的罪,並因而領受了神的恩典和赦免時,就更能體會並樂意表達對神的愛。這段經文信息可以歸納為:知罪認罪 ➛ 得赦免醫治 ➛ 感恩和愛的回應。一個願意求主赦免的人,必然會經歷到主的赦免和醫治。得著了赦免的經歷,常會產生感恩的回應和愛的行動。
· 對耶穌的認識:耶穌是一個樂於和罪人為友,醫治和赦免罪的神。
· 對人的認識:人常常會像西門一樣,自以為義,不但不覺得自己需要神的赦免,反輕視自己眼中的罪人。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問你有沒有償還欠債的經驗? (金錢債,人情債,或得罪人…) 請組員分享還了債以後的感受。
2. 耶穌在法利賽人西門家坐席時,闖進西門家的女人是一位怎樣的人?
3. 這女人在耶穌身上做了些什麼?為何她來做這些事?
4. 主人西門是誰?他對這位不請自來的女人所做的事有何反應?
5. 當耶穌知道西門心裡的想法後,用了個比喻回答西門的問題,這比喻是說給誰聽的?耶穌想藉這個比喻讓西門了解什麼?西門聽懂了嗎?
6. 7:47的前半節有兩種不同的翻譯: 1) 她許多的罪因為她的愛多,就都得赦免了。2) 從她所表現的愛顯示她是一個罪已得赦免的人。根據這段經文前後文(特別是比喻的信息),你認為那一個翻譯較為恰當?為什麼?
7. 耶穌比較了女人所做的和西門所做的,那一個愛的表現比較大,比較真實?如果根據第4和5題所得的答案,那一個人是罪得赦免的?由此看,人得耶穌赦免的憑據是什麼?是先有愛,還是先願意認罪?
8. 如果你同意前面的結論,女人已被赦罪了,為何耶穌在v48,v50 還要再一次說她的罪赦了?
9.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歸納出怎樣的人能得到赦罪?
10. 「知罪認罪 ➛ 得赦免醫治 ➛ 感恩和愛的回應」是本段經文的重點,也是這女人所給我們的榜樣。在你信仰生活中有這樣的經驗嗎?請分享。
12. 路加福音8:1-21 以比喻教導神國真理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著重在耶穌用比喻教導神國的道理。本段有關撒種的比喻和太13:1-9 及可4:10-9為平行經文但比較精簡。8:16-18有關燈台的比喻和可4:21-25為平行經文。8:19-21信者為親屬這一段在太12:46-50及可3:31-35是放在比喻之前,但路加在此把它放在比喻之後。基本上信息的重點是論到神國的道理及人對神的話當有的回應。
B. 經文解釋
· 8:1-3 耶穌週遊各地傳道
o 路加在此特別提到許多忠心的婦女供應耶穌及門徒們在事奉生活的所需。
· 8:4-15 撒種的比喻
o 比喻: 舊約傳統,當用比喻時猶太人知道所說的內容是不能用字面的意思去理解。「parable-希臘文直譯為”將東西並放在一起”」,「是一教導的方法,透過有趣的故事,幫助聽眾領受道德和宗教方面的真理」。「在新約裡,凡必須按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都稱為比喻」。(聖經新辭典:295-296)
o v8撒種的比喻:耶穌除了講撒種的比喻之外,衪也加上了解釋,讓我們了解這比喻是有關神國的教導。耶穌在此要表達神國的本質,以及我們當有什麼回應。如同撒種會有不同的結果,神國的福音傳揚出去,人會有不同的回應,耶穌也挑戰聽者—你的回應是什麼?
o 耶穌的講解:
§ 使用比喻的目的是用人所熟悉的事物,解明人所不容易明白的真理。因為神國的奧秘是一個不易了解的真理,因此用人日常的事物為比方,讓人明白。
§ 比喻的使用也是為了形成一種區隔:你們-門徒及別人 (v10); 對門徒(有心追求者)—努力講解,使他們儘可能明白,但對外人(排斥者)—形成一種障礙,使之無法了解。
o 比喻的重點: 撒種—神國福音的傳揚
§ 撒在不同的土壤裡 — 人對福音不同的回應,可能的類比:
§ 路旁 — 毫不留意。
§ 磐石 — 接受的動機不穩固。
§ 荊棘 — 被世上的思慮或私慾迷惑了。
§ 好土 — 聽,領受,結實(生命有成長)。
· 8:16-18 燈台的比喻
o 這比喻的重點是:「燈」必須被看見才能發揮其意義及價值。
o 同樣道理,如同燈的功能,門徒必須要向別人張顯出他們所領受的神國道理。
o v18 可參考v10來了解:當人願意接受耶穌所教導的所得必更多;相反,若人不接受其結果可能是連他所懂的一點也會失去。
· 8:19-21 信者為親屬
o 路加在此把這段放在比喻之後,可能以此指出,當人願意用接受及順服的態度來回應神國的真理時,耶穌將這些人視為衪的親屬關係。
o 在此耶穌並不是否認衪的家人到來,衪正利用這機會,加強鼓勵人對神國真理做出接受及順服的回應。
C. 信息歸納
· 神國福音的啟示是視人的回應而定的。當人以一個正面的態度回應,則會因而更加領會神國的信息。反之,當人存負面態度時,神國的福音就像他們隱藏。我們的心影響我們對神的認識和經歷。保守己心極其重要。也提醒我們,當傳福音帶領門徒時,如何預備好他們的心來領受神國之道的重要。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在生活中是否有些「用語」,「俚語」,或… 是無法從字面去了解,需要經過別人的解釋才能明白?
2. 耶穌在8:4-8用撒種為比喻描述了神國。請大要描述這比喻的內容。
3. 通常比喻主要詮釋一個信息要點,根據上述內容的整理,這個喻表達的信息重點為何?
4. 耶穌也在8:9-15向門徒解釋了這比喻,衪用種子比為什麼?這和神國有何關聯? 這關聯對於尋求認識進入神國的人有何提醒?
5. 請分析當人聽了神的話之後,會有的四種不同反應? 這是些什麼反應?
6. 上述的四種人中,那一種是我現在的反應? 我們如何使自己的信仰景況在第四種?
7. 8:16-18你認為耶穌用燈台的比喻要向門徒提醒什麼?
8. 8:19-21耶穌在此似乎並不是否認衪的家人來到,但衪顯然想藉「家人」的來到為例,向人教導一個重要的信息是和這段的比喻有關的,請思想衪要強調什麼?
9. 本段經文對你在真理的學習上有何提醒? 我們在對神國真理的追求和認識上,有何需要調整的?
13. 路加福音8:22-39 一連串的神蹟 (1)
A. 經文綜覧
· 8: 22 - 8:56 路加記載了一組耶穌所行的四個神蹟。本次查考的經文是這組神蹟的前半段:平靜風浪,格拉森趕鬼。
B. 經文解釋
· 8:22-25平靜風浪
o 耶穌在渡到湖對岸途中睡著了,從身體角度看衪可能是疲倦了需要休息。
o 門徒在狂風大浪之中驚慌呼叫耶穌的反應,被耶穌責備為沒有信心。耶穌的回應可看出耶穌認為他們已跟隨衪多時應能理會,即使衪在睡覺任何事也不能傷害衪。
o 傳統上猶太人認為醫病等神蹟是他們的先知能做的事,但是改變自然界的狀況只有神能做,因為神是創造並掌管宇宙的主宰。這件神蹟不得不令門徒思考一個問題:耶穌到底是誰?衪能平靜風浪!耶穌也從這件神蹟向門徒顯示出衪的神性及權能。
· 8:26-39格拉森趕鬼
o 這神蹟緊接在上一段背景之後,耶穌與門徒渡到湖對岸格拉森,它與太8:28提到的加大拉不在同一地點,但是兩段經文都記載相同的事件。學者至今對地點仍未有定案,唯一肯定的是這裡是外邦人的地界,也有些猶太人住在這裡。(莫理斯:187)
o 迎面遇見被鬼附的人,這鬼馬上認出耶穌是「至高者神的兒子」,意思是指出耶穌是神。(可和上一段神蹟對照門徒的反應)
o v29 「是因耶穌曾吩咐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並不是指這事之前曾發生過趕鬼的事,而是路加使用 「倒述法」來描述這事件而有的表達。
o 鬼的名字為「群」,按當時羅馬軍隊編制,一個「群」約有六千人。所以可看到約有六千鬼的數量在這人身上,他的受苦非常大及可憐。
o v31鬼要求不要讓它們進到無底坑:「這是拘禁群鬼,撒旦的所在(啟20:1及下)」。(莫理斯:188)
o v32 豬在當時對猶太人是不潔而禁止的食物,當時養在邊界,是預備偷偷賣給猶太人供人偷吃。耶穌准予這群鬼進入豬群,這段事件有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例如:為何鬼入豬群會帶來豬群如此的反應?
o v37 全城的人要求耶穌離開,可能是因為耶穌的來到,帶來他們財產的損失。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對比-耶穌看人得釋放重於世上的財物,人恰好相反。
C. 信息歸納
· 耶穌的神性權能張顯於衪掌管自然界。格拉森的趕鬼讓我們看到,耶穌對人的憐憫顧惜重於世上的財物。我們當為此向衪敬拜。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組員分享有否經驗過海上風險?那時的反應是如何?
2. 門徒面對風浪的反應是如何? 耶穌為什麼說他們沒有信心呢?
3. 為什麼門徒已經看過耶穌行那麼多神蹟了,經驗過平靜風浪之後,仍有v25的疑問?
4. 格拉森這人被鬼附時的景況是如何?
5. 為什麼耶穌准予鬼進入豬群,甚至使這群豬因而淹死?
6. 為什麼眾人以拒絕耶穌來回應耶穌救了這人呢?
7. 耶穌在8:39 對這人的命令,是否也提醒我們當常記念及向人分享神的恩典?
8. 請分享神最近在你身上所行的恩典,組員彼此數算神的恩典。
14. 路加福音8:40 – 9:9 神蹟 (2) 及門徒傳福音
A. 經文綜覧
· 8:22-39路加記載了一組耶穌所行的四個神蹟的前半段,本次查考下半部。此外也將查考耶穌對十二門徒傳福音的教導。
B. 經文解釋
· 8:40-56 耶穌醫治患血漏女人及睚魯的女兒 (太9:18-26; 可5:21-43)
o 耶穌從格拉森回到湖的西岸屬於猶太人的地界,睚魯來求耶穌醫治他女兒。
§ 管會堂:安排管理猶太人會堂事務的人,有點類似負責教會行政及產物等的綜合角色,但是專職的人。
o vv43-48 插入一位患血漏12年的女人偷偷來尋求耶穌的醫治,也因而耽誤了耶穌到睚魯家的時間。
§ 血漏:不確知究竟是何病症,可能是月經不止,血漏被猶太律法視為不潔的病症。這女人長期血漏,長期不潔,也就長期被隔絕於群體當中,也花盡所有的金錢。
§ 可想見這位婦女已長期處在沒有醫治的盼望,自身的身體痛苦,甚至也影響她的人際關係及生活,整個狀況顯示她是在身心受傷的狀況。
§ 她求耶穌醫治的做法是偷偷摸摸的,但卻顯示她的信心。
§ 耶穌找出她來:不只是醫治她的身體,也醫治她的心靈,使她的得醫治公開在人面前,也使她能重新被周圍的人接納,不再被視為不潔的人。
o vv49-56耶穌使睚魯的女兒復活
§ 耶穌對睚魯女兒死了的回應:是睡了不是死了。—方面耶穌是顯示死去的人有再復活的一天,另外衪也只帶三位門徒與衪同進去。可能是現在已經回到加利利了,祂不希望此事太張揚,以免群眾把衪視為大有法力的人,卻忽視了衪的真正使命。
§ 叫死人復活是另一次突破性的神蹟,這神蹟給予我們將來復活的盼望。
· 9:1-9 耶穌差派十二門徒傳福音 (太9:1-9,14:1-12; 可6: 7-29)
o vv1-6耶穌向門徒分享衪的權柄,能力及使命:制伏污鬼,治病,傳道叫人悔改。
§ 生活要簡單,不要帶太多的纏累。
§ 無論進那一家,就接受人的接待和供應: 但要安於人的供應,不要挑選住在較好的人家中以得到較舒適的接待。
§ 太10, 可6 ,並路9:3 柺杖和鞋子的不同,可能是不同作者在個人記載上的差異。
§ 面對不接待的人: 猶太人的傳統,接待那人到家裡就表示接受那人的信息及教導。因此若有人不接待門徒,意指他們不接受門徒所傳的福音。
§ 猶太人的另一傳統:若從外邦人的區域進入自己的領域以先,要在地上跺腳,表達一種警告:你們是將要滅亡的。門徒在此表明一種警告,你們不接受福音,也會像外邦人一樣面對滅亡的結局。
o vv7-9 希律的不安
§ 約翰受害之經過,路加並未詳細記載,請參可6:14-29。
§ 希律良心的不安是源於他殺害約翰,因而對耶穌有如此的回應。
C. 信息歸納
· 耶穌在患血漏女人及睚魯女兒所行的神蹟,認識耶穌能解決我們生命中的困境和窘迫。耶穌更可以給予我們永恆的盼望。
· 傳道是神給我們的使命,在這使命中我們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神的權柄及能力才能帶領人歸向神。此外,耶穌也教導服事衪,需要以一種沒有纏累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一種信靠神供應的生活態度,才能專心於衪的托付。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成長過程中有否偷偷做了什麼事(好的或壞的!)最後仍然被發現了?
2. 8:43-44患血漏女人為什麼計劃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求醫治?有什麼不容易的處境是她多年來可能會承受的?
3. 8:46-48為什麼耶穌要公開患血漏女人所做的事?為什麼耶穌特別稱讚這女人的信心?
4. 8:50因為患血漏女人的耽擱之後,面對睚魯的女兒死了,耶穌對睚魯及眾人說了些什麼? 為什麼衪如此回應?
5. 若你是睚魯,面對患血漏女人的耽擱及面對女兒死了的消息,心中會有何反應? 耶穌的話有何幫助?
6. 8:56為什麼耶穌不願衪使睚魯女兒復活的事張揚? 但卻要格拉森人去傳揚他如何得醫治 (8:39)?
7. 9:1-2耶穌差派十二門徒傳福音時賦與他們什麼事情/使命?
8. 9:4-5耶穌也教導門徒當注意些什麼?當做些什麼?為什麼有如此的教導?
9. 9:7-9為什麼希律王聽了耶穌的事有這樣的反應(參可6:14-29)?
10. 針對上述不同的情境,分享我們的人生有任何困局無法解開嗎?或耶穌對門徒傳福音的教導,給我們怎樣的提醍?
15. 路加福音9:10-27餵飽五千人及彼得認基督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延續上段9:1-9 至9:50 記載耶穌藉一些事件訓練門徒承傳衪的工作,教導成為主的門徒所需有的態度。
B. 經文解釋
· 9:10-17 餵飽五千人 (太14:13-21; 可6:30-44;約6:1-14)
o v10這事件發生在門徒們剛傳道回來,他們的身體一定很疲累,需要好好休息調適,耶穌帶他們暗暗離開人群,可能預備休息並與他們單獨相處。
o 伯賽大位於加利利東北岸,為分封王腓力所建。「野地」,英文為Desert (沙漠),因此有住宿和食物的問題。
o v11眾人為什麼會跟著耶穌去,從馬可6,同樣神蹟的記載了解,耶穌看眾人好像羊沒有牧人一般,顯示他們內心的狀況,也顯示他們渴望聽耶穌的講道,得到祂的安慰。
o 五餅二魚的份量約有一個人一餐的份量。
o v16耶穌拿著餅及魚「祝福」:耶穌說了一段祝福感恩的禱詞,而不是用祝福的方法「將福分分賜這些食物。」(莫理斯:200)
o 耶穌要求門徒餵飽眾人,從人數的比例和他們的經濟狀況,這是做不到的事。耶穌向他們提出挑戰,也考驗他們的信心。
· 9:18-27 「基督」與「門徒」的意義 (太16:13-28; 可8:27-9:1)
o 門徒雖然跟隨耶穌,但對祂的身分和使命並不完全認識,耶穌特意向他們顯示自己的使命和身分,使他們將來能承繼祂的使命,因而有本段的問答。
o vv18-19第一個問答,眾人說耶穌是誰?以下的答案:
§ 施洗約翰—因為他們的工作有些相似。
§ 以利亞—這個答案是根據瑪4:5-6,提到彌賽亞來之前,會有以利亞的來到。
§ 先知中的一位。
§ 事實上這些答案都是不準確的。
o vv20第二個問答,你們說我是誰?
§ 彼得的回答—這裡彼得具備門徒代表的身分,他的發言也代表了其他門徒的回答。
§ 基督(希臘文的翻譯)與舊約的彌賽亞(希伯來文的翻譯),兩 者在不同的文體都指受膏者。當時猶太人多以為那位舊約預言的彌賽亞是位政治軍事領袖,要來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並且建立地上由神統治的國度。他們心中理解及期望的是政治性的彌賽亞。
§ 耶穌禁戒這個指認的公開—從以下的經文顯示,即使門徒在當時都不能了解基督真正的工作,是為了救贖的目的而不一是政治性的,因此公開這個身分,只會導致更大的誤解和混亂。
o v22預言受死: 預言受難的目的一方面是讓門徒了解基督在世上的工作和完成使命的方式,另一方面是讓門徒知道祂的死不是一個偶發事件,是早已命定,以此幫助他們在以後建立對耶穌救恩的正確認識。
o vv23-27作門徒的代價
§ 更難的功課—耶穌在此不只指出祂要走的路,更指出門徒要走相似的路。
§ 捨己—不以自己為生命的中心,而以神為生命的中心。
§ 天天背自己的十架—以耶穌背十架為典範。本意是指承擔神所托付的使命,並為此使命付上可能的代價,甚至受苦。
§ vv24-25耶穌以兩個生命的用法來比較這兩種生命的價值不可相比,差距太大,因而提醒門徒持守住一個不同於這世代的價值觀為動力才能走一條捨己的路。
§ v26耶穌將在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指「世界次序的結束,某種全新次序—事物最終的狀態—的出現。」(莫理斯:204)
§ v27有些人在未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這句話具體指向何時,不太清楚。學者主張:「耶穌所提及的,是釘十字架、復活,與聖靈降臨的重要時刻。」這些事件門徒們大都經歷了。(莫理斯:204)
C. 信息歸納
· 五餅二魚的神蹟顯示耶穌是大有能力的神,祂的能力是超越數量的限制的,並且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人所擺上的雖然有限,在神手中卻能供應許多人的需要。
· 基督與門徒的意義:基督來到世界為人捨命,以帶來救恩;門徒也當效法衪受苦的路,先具有拾己謙卑的心來跟隨衪。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有否請客時(或被請客,或開party時),食物預備不夠的經驗?當時如何處理?
2. 9:10-17五餅二魚神蹟發生在怎樣的背景?地點在那裡?那些人在場?
3. 9:12-13為什麼耶穌如此回答門徒的請求?有何意義嗎?
4. 若你是門徒中的一位,經歷了這件神蹟之後有何感想?
5. 9:18-20門徒如何回答耶穌的第一個問題?
6. 9:20彼得如何回答耶穌的第二個問題?「基督」是什麼意思?
7. 9:21-22從耶穌回覆彼得的內容,看到耶穌所背負的十字架內容是什麼?
8. 9:23-27耶穌進一步論到作主門徒也需要背負十字架,門徒的十字架內容是什麼?這教導和9:22耶穌的捨己有何關聯?
9. 「你們給他們吃吧!」是耶穌主給我們的使命,請分享對你而言,具體要背負的十字架是什麼?
16. 路加福音9:28-50登山變像及門徒的爭論
A. 經文綜覧
· 本段延續上一段經文的主軸:耶穌對門徒的屬靈教導。本段更進一步向門徒顯示衪自己是人子,也就是他們所等候的彌賽亞。此外,除了行神蹟趕逐污鬼之外,耶穌也針對門徒爭議誰該居首位,以及面對使徒之外的門徒應有的態度給予教導。
B. 經文解釋
· 9:28-36 登山變像 (太17:1-8; 可9:2-8)
o 這段經文是耶穌對門徒一系列訓練中極重要的一部份,透過祂在山上的變像和有關祂離世經過的討論,向門徒顯示神國的榮耀。雖然他們當時仍感到迷惘,但是歷經耶穌一次一次的啟示及教導,進而在耶穌復活後,門徒才完全明白耶穌的身分及使命。
o 上段經文(9:18-27)提到耶穌和門徒的問答,帶出彼得對耶穌身分的指認—「你是神所設立的基督」。路加特別提到耶穌對祂受死的宣示。但是如果根據馬太和馬可,這個指認不完全,因為當耶穌宣示祂的受死時,馬太馬可提到,彼得因為抗拒這個宣示而遭到耶穌的斥責。由此顯示門徒即使能確認耶穌是彌賽亞,但是卻不能明白祂的工作是要為世人受害,祂的榮耀是透過苦難而得到。
o 地點不清楚,經文只顯示這個地方適合獨處安靜禱告。
o 耶穌的變像:這個改變,依照彼得後來的詮釋,這個形像是耶穌再來時榮耀的彰顯。
o 門徒何以知道這兩個出現的人是摩西和以利亞?這個問題聖經沒有直接的線索,可能是後來聽耶穌提到,也可能是他們在對話中提到。
o 何以是摩西和以利亞?可能是因為兩個人都有一個不凡的離世經歷,也可能是他們是舊約兩個啟示的代表,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
o 他們說話的內容是有關耶穌離世的事,這個離世包括祂的受害和復活。這是藉由舊約兩大職事證明他們所等候的基督,必須透過受苦來完成祂的工作。這個見證的目的在於,門徒根據舊約的傳統,拒絕基督要透過受苦而得榮耀。但是事實上藉由門徒所崇敬的舊約屬靈偉人出現,來證明這條經由受苦而完成救贖的路,才是舊約預言彌賽亞/基督必走的路。
o v33門徒的回應有二:1) 覺得很好。2) 提出一個要求,為耶穌,摩西 ,及以利亞三人搭三座棚子 (tabernacle)。舊約的概念中,棚子是神的居所,是神國臨在的象徵,他們因此認為神的國就此降臨了,他們也準備停留在此,享受神國的榮耀。這顯示他們仍不了解基督必須受苦才會帶來神國的臨到,基督尚未受苦,神國尚未真正降臨,他們當時只是預嘗而已。因此基督仍要下山完成祂的工作。
o v35揀選:強調耶穌的彌賽亞身分,作為救主基督是神所膏立的。
o 耶穌上山後的改變:其意義在於衪榮耀的彰顯,而兩個見證人的來到,從他們與耶穌對話的內容得知耶穌的榮耀是必須由受苦而得。門徒對此的反應仍不了解,因而有天父的聲音干預,再次確認耶穌受苦得榮耀是必須走的路程。
· 9:37-45趕逐污鬼(太17:14-23; 可9:14-32)
o v40門徒趕不出鬼來的原因:門徒必然有趕出過污鬼的經驗(9:1),這次卻沒有能力趕鬼。從平行經文的解釋來看(可9:29),可能是門徒太有自信,沒有禱告倚靠神,因而失敗了。
o v41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可能耶穌的感嘆是指在場的眾人(特別是門徒),感嘆他們沒有足夠的信心,也不明白耶穌的使命。
o vv43b-45再次預言受難:緊接趕出污鬼的事件,耶穌說了有關衪將受難的事,試圖將門徒的注意力從希奇耶穌將污鬼被趕出來,轉移到衪的受難。v45意思是,當時門徒仍無法明白理解v44人人要被交在人手中是指有關耶穌將受難的事。不明白的原因,「可能是有從魔鬼權勢而來的反對」,以致將受難的信息隱藏了,讓門徒無法明白。
· 9:46-50誰為大?(太18:1-9; 可9:33-41)
o 可能因著耶穌對受難的預言,他們完全不知道耶穌的意思,而誤以為彌賽亞得國的時候來到了,也是他們這些跟隨者得榮耀爭奪權柄的時候。也有可能是他們認為耶穌要離開他們了,因此他們需要有人來成為新的領導。無論是那一個原因,都顯示門徒不真正明白耶穌預言的意義,也顯示門徒不能真正了解效法耶穌的服事之含義。
o v46門徒議論:意思是門徒理論他們當中誰將為大,顯出他們關切的是自己的事,也顯出他們的驕傲,無法體會耶穌的捨己。
o vv47-48小子:可以指小孩子,或無助與無關緊要的人。(莫理斯:210)
§ 耶穌對小子(卑微者)的認同:接待他們好像接待耶穌,門徒也應有這認同—接待且顧念卑微者。
§ 最小的便為大:不是說最大;而是指「真正的偉大是在於低微的服事。」(莫理斯:210)
o vv49-50 不以為自己享有特權—另一種謙卑的表現: 十二門徒直接跟隨耶穌的事實,並不表示他們具有某些排他的特權,耶穌在這段經文表示,門徒不應據此而以為有特權,應有寬廣的態度。
C. 信息歸納
· 登山變像中,因著時空的限制,門徒不能馬上明白變像的意義,但是隨著主耶穌對他們一步一步的教導,他們終於明白這件事對他們真正的意義是,確認耶穌是他們所等候且榮耀的基督,而且祂所要走的路,是一條受苦的路。(我們是從整個事件發生過後來回顧,因而可以得到一個全貌,也很容易理解耶穌是基督,祂要走的是一條經受苦而得榮耀的路。因此我們的回應是認識耶穌是誰,了解祂的工作,效法祂的腳蹤。)
· 耶穌教導作主 「門徒」的態度/生命品格(結合上一段經文9:1-27)
o vv1-9權柄的給予,是要門徒用在醫病趕鬼及傳福音上,而非上對下的治理上。
o vv23-26效法衪受苦的路,必須具有拾己謙卑的心來跟隨衪。
o vv46-50門徒彼此也應以謙卑的心相待,特別要顧念卑微的人,也要有寬廣的態度,不要以為自己具有何身分就應享有什麼特權。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分享同學或朋友同事,突然改變髮型/膚色/眼珠子顏色⋯⋯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大家的反應如何?
2. 9:29耶穌帶領門徒上山禱告時,有些什麼改變?祂所變的樣子有何特別意義?祂為什麼會這樣改變?
3. 9:30這兩個舊約人物,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出現?為什麼會是他們兩位?
4. 9:31摘要摩西和以利亞和耶穌談論什麼?這話題由他們和耶穌談論,有何特殊含義?
5. 這整件事,對門徒到底有何影響?
6. 這件事對你又有何意義?讓你對耶穌有何新的認識?又帶來什麼影響?
7. 9:37-43a趕逐污鬼的事件,參考太17:14-23; 可9:14-32,路9:1-2思考為什麼門徒這次無法趕出這污鬼?
8. 請綜合歸納耶穌在第9章有關「門徒」方面的教導有那些?
9. 請將這些教導細分,從對神,對別人,以及對撒旦的角度來看這些教導的內容是什麼?
10. 耶穌對門徒的這些教導,如何應用在我們身上?
17. 路加福音9:51-10:24作主門徒
A. 經文綜覧
· 9:51 - 19:10 是耶穌往耶路撒冷預備受死的旅程,路加記載這段旅程中耶穌的許多教導。一般而言,這一大段落的主題是有關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及訓練,以及耶穌面對反對者的挑戰。(這些教導在馬可福音只綱要性的記載在第10章)。
· 請留意路加10:38-42這一段及之後的有些段落是耶穌在加利利或耶路撒冷的教導,路加卻把這些段落放入這一大段落中,查考時留意上下文裡有些事件的發生時間不連貫。
· 本段經文9:51-10:24論到作主的門徒,其訓練方式相似於傳統技藝的傳授,而不是現今學生到學校上課學知識而已,它包含了生活方式,志業,言行的全人跟隨。本段經文可看到耶穌教導門徒的責任,以及事奉主當有的委身及態度。
B. 經文解釋
· 9:51-56 在撒瑪利亞村莊
o 這段記載耶穌往耶路撒冷的路程雖可依照猶太人的習俗趬道越過撒瑪利亞,但衪卻仍進入撒瑪利亞。當地人因與猶太人的世仇,加上耶穌的行程是往耶路撒冷,因而不接待衪 (v53)。
o 門徒想引用以利亞的故事 (王下1:1-16,撒瑪利亞人尋求外邦偶像遭火燒滅他們),來報復撒瑪利亞人的不接待耶穌,但耶穌禁止並責備他們如此做。
o 耶穌在此表現了衪受苦被拒絕卻不報復的榜樣,因衪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 9:57-62作門徒跟從主的代價 (參太8:19-22)
o 在耶穌的時代,跟從一個人 (拉比),表示要和他在一起,服事他,透過其言行向他學習,更重要的是獻身追隨祂的志業。
o vv57-58 當第一個人(馬太提到一個文士)向耶穌提出要求時,耶穌的答覆顯示,跟從耶穌要付上物質沒有保障的代價。祂自己在物質上沒有保障,跟從祂的人是否準備好和祂一樣。
o vv59-60 第二個人對耶穌的呼召感到猶豫,耶穌向他表明,跟從耶穌需要以祂為優先。在當時埋葬自己的父母是猶太人重要的社會責任。耶穌的回答當然不是說,人完全不需要盡自己的社會責任,而是提醒他,跟從耶穌是神國的志業,和俗世的事比起來,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v60 指讓(靈裡)的死人埋葬(肉身)的死人。
o vv61-62 指跟隨主是一條單行道,必須是往前走,而非三心二意,瞻前顧後。
o 耶穌的三個表達不是一個簡單直接回答這三個人的話,而是藉這三個人指出一個跟隨主的人必須要有完全委身的預備及心志。
· 10:1-16 耶穌差七十人出去傳道 (太9:37-38; 10:7-16; 11:21-23)
o 本段記載耶穌差遣七十個門徒出去傳福音時,對他們行前的教導,內容和9:1-6極為相似。
o v2事奉的動機是對人的關懷: 耶穌使用工人收割莊稼為比方。莊稼一方面從神學和猶太傳統的含義是和末世的審判有關,神國的臨到表徵末世的來到。我們在帶領查經時,不必花太多功夫了解末世審判神學背景的解釋。建議直接談到這個世界如同廣大的禾場,許多人有極大的需要,等待著福音的來到和改變。從這裡看到差派人收割莊稼的需要。
o v3事奉的環境:傳揚神的福音,必會面對挑戰和逼迫,傳道者的處境是如同羊進入狼群。馬太福音指出對應之道是靈巧於手段,馴良於存心。
o v4事奉的生活方式:強調過簡單的生活,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牽掛,和過度的預備。由於當時他們傳道的區域不大,可以由此了解何以生活只需要簡單到耶穌所說的地步。(注意,對我們今天的應用是精神上的應用,而非照章行事。)
§ 在路上不要問人的安:這教導有點奇怪,可能是從王下4:18-31的故事引申而來。耶穌要門徒把到人的家中傳福音看為「緊急」的事,所以不要在路上因著社交而逗留停留,延誤了傳福音的首要任務。
o vv5-11事奉的客居態度: 不是指隨意在人家裡吃喝,這和當時的背景有關。由於當時沒有客店,所以旅行的人,只能到人家裡去求宿,請求招待。若一個家庭願意開放招待某一個客人,表達的不只是招待而已,也包括接受這一個人,和他所傳的信息(這個旅行者會先說明其來意)。
§ v5 表達的是不要吝惜於給人祝福,無論他/她接受你否,或你是否認為他/她配接受否。
o vv12-15不悔改的城和他們的結局:耶穌在此有個感嘆的表達和審判的宣告。這裡的比較,重點不在審判有嚴寬之別,其比較的重點在於誰的心硬。所多瑪,推羅,西崸,這些地方固然罪行極大,但是他們還沒有哥拉迅,伯賽大,迦百農這些城裡的人心硬。當這些人看到彌賽亞來到,且行了這麼多異能,他們仍拒絕彌賽亞不悔改。這樣的愚昧,是耶穌所強調的重點。
o v16 耶穌強調不是因為這些人吝於招待你而受審判,而是因為他們拒絕神國的信息。因此一個傳道者要不卑不亢,無論在社會上的評價如何,要因為自己在神眼中的評價而建立自己的自尊。
· 10:17-24 七十人回來 (太11:25-27; 13: 16-17)
o 當七十人歡喜事奉回來時,耶穌用蛇蠍被踐踏來比喻靈界撒旦權勢敵不過耶穌的權柄。這權柄是耶穌給予他們的,也因此他們的事奉能勝過撒旦。但耶穌提醒門徒們要因他們的名被記在天上,是神國一份子而歡喜,而不只因事奉有果效就歡喜。因為有些人雖然事奉有果效,能醫病趕鬼,卻不是耶穌的真門徒,因他們不真遵行神的話。他們帶著不同的動機來事奉,這些人將來在神國是不被神所記念的(參太7:22-23)。
o vv21-24耶穌的回應及禱告:耶穌的禱告提及,自以為聰明的人,反而不認識神的福音;相反,是心意單純像嬰孩的人能夠領會而接受。耶穌在此未必是說神故意向誰隱藏或顯露;而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驕傲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接受福音。v22 耶穌也在此宣告,自己和神獨特的關係和其救恩的獨特性,人不透過接受子,就無法得著救恩。
C. 信息歸納
· 本段信息可從 「門徒」的角度思考作主的門徒:
o 效法耶穌的受苦,被拒絕卻能不報復,因有更重於個人榮辱的使命要完成。
o 預備作主門徒必須包括:面對物質生活沒有保障,以神國的需要為優先,勇往直前,不能瞻前顧後。
o 門徒的事奉動機是出於對人的關懷,為此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不為自己有太多的牽掛及預備,如此才能更專心事奉。
o 門徒的事奉面對被拒絕時要不卑不亢,因為他們是拒絕神國的信息。
o 門徒當在意的不單單是事奉有否能力及果效,更要留意自己是否真是主的門徒,是否遵行主的話,效法衪的榜樣,生活見證主名的人。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分享有什麼傳統技藝的傳授方式是 「師徒」必須緊密生活在一起才能學會的?為什麼?
2. 耶穌對作主的門徒有些什麼教導及榜樣?
· 9:51-56 耶穌的榜樣是什麼?
· 9:57-62 耶穌對一個人預備作主門徒有何提醒?
· 10:1-16 耶穌對一個門徒在事奉的動機,生活方式,及客居被接待的教導是什麼?
· 10:17-24 耶穌提醒一個真門徒需關切的是什麼?為什麼衪如此提醒?
3. 「門徒」和所謂「平信徒」雖有名稱的不同,但在本質上並無不同,也沒有等級的區別。事實上每一位信主的人都當看自己是主的門徒,願意按衪所教導來行就是主的門徒。你認為作主的門徒困難嗎?如何克服?
18. 路加福音10:25-11:13 門徒的品格特質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仍延續 「門徒」這角度為查經的主軸。雖然本段經文包含了 「好撒瑪利亞人」,「馬大及馬利亞」,及 「主禱文」三段不同的事件,但從中可看到耶穌藉著這些事件教導作門徒 (跟隨衪的人)當有的品格特質。
B. 經文解釋
· 10:25-37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 門徒的特質 (1): 愛人
o 文士以試探態度問耶穌如何得永生,耶穌便以猶太人傳統觀念中所謂一個好的猶太人,是以是否遵行律法來評量做為回應。(猶太傳統,拉比認為613條猶太律法是有大小輕重的不同。但何者是最重要的,在拉比傳統中很難有共識。區分律法大小的意義—蘊涵著功德觀,誰做到比較大的,就較討神的喜悅。耶穌的答覆在於律法所著重的,不在外面條文的比較,乃是整個精神和原則,即愛神和愛人。)
o v29顯然耶穌的回答是這文士及其他猶太人早就知道的,也讓這文士感到「沒面子」,因此他接著提一個問題要求耶穌回答對「鄰舍」定義。
o vv30-37耶穌以「好撒瑪利亞人」為比喻回答。
§ v30 耶路撒冷到耶利哥是由上坡路到下坡路,坡度約3,300ft,約17 miles,是一條鄉村路。大部份的祭司及利未人(在聖殿工作的人)若不需在聖殿任職時便會居住在這區域。
§ 這比喻要讓這文士看見 「撒瑪利亞人」(v37憐憫他的那人)是猶太人的鄰舍,是需要他們去愛,而不是不與他們往來的人。在此耶穌回答了這文士。
§ 耶穌在vv36-37也進一步提出一個問題: 我是否行出像一個人的鄰舍該有的行動 (幫助他的鄰舍)? 因此耶穌要求這文士也當行出一個愛他鄰舍的行為。
o 門徒的特質是不具成見的去愛人,看自己是別人的鄰舍的態度樂意助人。
· 10:38-42 馬大與馬利亞 – 門徒的特質 (2):服事神不應過度到沒時間親近神
o 馬大向耶穌抱怨馬利亞懶惰不幫忙時,耶穌的回應暗示馬大,可能她當時過度花心思為耶穌預備一頓豐富的食物。
o 耶穌對馬利亞的稱讚,不是因為只有屬靈的事才重要,服事接待人不重要,而是要教導馬大 「服事」 雖然重要,但不能佔據人的生活到一個程度,以致於沒有時間親近神,聽神的話語。
o 耶穌對馬大的提醒也是對許多服事神的人的提醒:預備服事的事雖重要,服事本身不能佔據或取代我們親近神,敬拜神的時間及心思。
· 11:1-13 主禱主 – 門徒的特質 (3):禱告 (太6:9-13; 7:7-11)
o 這段主禱文的兩個禱告重點:為神的國在地上張顯,以及為個人的需要(物質,人際,信仰)禱告
o vv1-2祈願神國的臨到 — 這段經文所有的祈願都是有關神的國,即神的主權彰顯。
§ 尊神的名為聖: 在聖經中,神的名是顯明神屬性的一種方式。因此尊神的名為聖,如此的禱告代表祈願神的兒女藉著順服或效法神的屬性來榮耀祂的意思。
§ 願你的國降臨:強調神的主權和統治彰顯於地上。由於神的國已因耶穌的來到而臨到,這裡的祈願可能是指神國完全彰顯的祈願。
§ 願祢的旨意…:這句話是神國降臨的含義的進一步詮釋。因此這個段落一貫性的表達出對神國的具體實現之盼望。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祈願絕對不是停留於口頭的表達,而是祈願者的生命目標和對人生的態度,並竭力實踐於生活中。因此這一個禱告顯明門徒的生活態度,是期望神的國顯明於其個人身上,也向世界顯明出來。
§ 第一組的祈願 (11:1-2)擺在主禱文的前半段,成為後半段祈求(11:3-4)的基礎,也顯明神國的實現,是優先於自身的需要。
o vv3-4祈願自己的需要:神國的體現和我個人的關係,共有三個祈求。這三個祈求看起來是為自己,實際上是以體現神國為基礎。不是自我中心的,而是以如何讓自己彰顯神國為出發點。
§ v3第一個祈求有關日常飲食及物質的需要:門徒在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持著一個信靠神供應的態度。一個在生活的需要上信靠神的人,才能不把物質的追求當作自己追求的中心,而成為生活的綑鎖。這裡的需要是今日供給的,這是指日日都要憑信心信靠,而神的供給也是日日加給所需的。
§ v4a第二個祈求有關人際關係:一方面是求神赦免自己的罪和虧負,但同時也提醒自己要赦免旁人對我們的虧負。「債」在猶太人的用法中,指「虧負或冒犯」。整句話原來的時態不是指我們要先饒恕別人的虧負,然後神才會饒恕我們。而是說當我們求神饒恕我們時,我們也當存饒恕人的心。因此這個祈求事實上是處理我們和人的相處,如何面對旁人的虧負。
§ v4b第三個祈求是祈求神幫助我們免於犯罪:「試探」之義,可以指引誘。「兇惡」,在不同的聖經抄本中用惡者,這導致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是兩個句子是一樣的意思,求神保守我們不被引誘而走到行邪惡的地步。另一種解釋兩句話略有不同,前者是求神保守不被試探所勝;第二句話是,不受到邪惡力量的攻擊或逼迫。
§ 第二組的祈禱是一個門徒如何面對物質生活,人際關係,罪的引誘/苦難/逼迫等方面的生活態度及禱告的教導。
o vv5-13耶穌以比喻說明天父對我們禱告的回應,並鼓勵人禱告。
§ vv5-8比喻的重點:我們的神是樂意回應人的禱告。面對生活中的需要,我們的神是樂意施恩,雖然有時看起來神是「延遲」回應我們的禱告。
§ vv9-13 耶穌進一步提到,神除了關切我們生活的需要,也關切我們屬靈的需要,樂意賜下聖靈給衪的兒女,成為輔導及幫助者。
C. 信息歸納
· 耶穌教導門徒需有的品格特質:愛人,看重親近神,明白神的話,以及關心神國及神的心意在地上張顯。一個門徒的人生的標的,是追求讓神在個人及在群體中的掌權,以及活出這樣的見證,所以為這目標禱告。
· 一個門徒在物質生活,在生活的需要相信神會供應,且專心倚賴神的供應。在人際上,學習饒恕,赦免人的虧負。在對試探和罪—求神保守我們不受試探,不落入惡者中,以致能守住我們的信仰。
· 天父樂於垂聽禱告,並回應我們的祈求。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當提到某人是位很好的基督徒時,是指這人有些什麼特質以致得到這樣的評價?
2. 10:25-37 的經文中,「好撒瑪利亞人」比喻重點是什麼?直接回答誰的問題?耶穌藉此向這文士提醒什麼?
3. 10:38-42 經文中,馬大的真正問題是什麼?耶穌向馬大的提醒及教導是什麼?
4. 11:1-4 耶穌教導禱告的內容當著重那些方面?這些內容是否是我們平時禱告的主要內容?這段禱告詞提醒我們,我們的禱告內容有什麼需要調整及學習的?
5. 耶穌在11:5-13 用比喻來表達天父對我們禱告的回應,重點是什麼?這是否鼓勵我們多向天父禱告?
6. 耶穌在本段經文中從三個事件教導我們,一個門徒 (基督徒)當有的,或當追求的品格特質有那些?請歸納出來。
7. 這三樣門徒的特質如何在我們生活中實踐出來?我們如何在團契中彼此提醒,彼此鼓勵共同來實踐?
19. 路加福音11:14-54 耶穌的反駁及講論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焦點在耶穌的講論,但是講論的對象及話題是針對法利賽人,文士,以及一般帶著敵對或反對態度的人而有的。耶穌先是為自己趕鬼的權柄辯護,也為以色列人不信衪的教導而感慨,最後則是責備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
B. 經文解釋
· 11:14-28耶穌辯護自己趕鬼的權柄 (太12:22-30,43-45; 可3:22-27)
o 這一段落的重點在這個趕鬼的神蹟施行之後,法利賽人對其權柄來源的評價,和耶穌在回應中對他們的警告。(從馬太福音可知主要反對耶穌的人是以法利賽人為主。)
o 神蹟初施行時,人們以此判斷耶穌可能是彌賽亞(以大衛的子孫表達)。這個回應帶給法利賽人擔憂和反彈。因而導致法利賽人評論耶穌是靠鬼王趕鬼,目的是將耶穌能力的來源導向另一個極端方向。法利賽人會提出如此評價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不遵守他們所認定的律法的人,不可能是從神而來,更不可能是彌賽亞。
o 耶穌的回應分為兩方面:首先,祂指出這樣的評價是不合理的。如果鬼王趕鬼就是自家分爭,那是不合理的。其次,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由於法利賽人的門徒也趕鬼,只是成效遠不如耶穌,何以他們的門徒趕鬼是從神而來,耶穌的趕鬼卻被視為從鬼王而來?基本上法利賽人的評價是帶著成見,不客觀,不理性,有惡意的。
o vv21-23 是一個比喻,耶穌用以指有一位比撒旦更強壯的人來到,這人就是耶穌自己。因此若有人不願接受耶穌並認定衪是來自神的那位,這些人如此的態度並不是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乃是顯示出他們是支持撒旦那一方的。耶穌以此來警告法利賽人,指控耶穌是靠鬼王趕鬼的話語是褻瀆神的表現。
o vv24-26 不清楚是真實的情形或是比喻,其重點是警告一個人的信仰若只是停留在「悔改」或 「鬼被趕走」,或「病得醫治」,卻不積極尋求用神的話語充實自己的生命,按神的心意生活,這樣的人後來的景況會比先前更不好。
o vv27-28 這女人的話主要意思是:若我有一個兒子如同耶穌那樣是何等有福,是一句情緒性的表達。
· 11:29-32約拿的神蹟 (太12:38-42)
o 法利賽人在耶穌剛趕鬼之後,要求耶穌顯一個神蹟 (11:16),顯示他們不認定耶穌先前所行的是從神來的神蹟,他們的意思是,如果你要我們接受你是從神而來的,請你顯一個 「真正」的神蹟。因此11:29耶穌在同樣的場景當眾人增多之後,便以講論約拿的神蹟來回應他們。
o 耶穌明白他們不能接受祂先前所行神蹟的真正原因,不在於祂所做的,而在於他們的成見。因此祂知道問題的關鍵不在祂行多少神蹟或怎樣的神蹟,而在於如何去除他們的偏見和不信,因此有v29的回答。
o 耶穌用約拿的神蹟作類比指出最大的神蹟是祂的死和復活。約拿的神蹟指約拿在大魚腹中三天,而耶穌也照樣經歷三天從死到復活。耶穌以此表達祂的死和復活是最大的神蹟,也是人得救贖的源頭,如果人不接受祂,和祂所成就的救恩,那麼其他神奇的事蹟和作為都沒有作用。
o 因此這真正的神蹟和最大的神蹟,猶太人將馬上看到,他們比尼尼微城人和示巴女王更有福,但是卻不接受,也不悔改。因此尼尼微人和示巴女王要起來定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的罪。因為尼尼微人的心比猶太當局更柔軟,他們只聽到約拿隨意傳的審判信息就悔改了。示巴女王追求認識真理,智慧的心比猶太人更熱切。她不遠千里而來聽所羅門智慧之語,而耶穌是真理的本體,猶太人竟對祂冷漠,拒絕祂。這一段的表達是責備當時的猶太人,有機會得到最寶貴的救恩卻拒絕了。
· 11:33-36 光明與黑暗的比喻 (太5:15,6:22-23)
o 這一段有關光的比喻,是指照亮黑暗,或指藉著自己生活的好見證,將神的公義彰顯出來,使在黑暗罪惡中的人看見神的公義和自己的不義。參考太6:22-24,這段教導和錢財有關,指如果我們只專注世上財富的追求,就會腐蝕我們向神的忠心。
o 眼睛明亮和昏花可以直接解釋為健康和看不清楚。他們原意是眼睛的焦點很專一(single),和焦點不專一。因此這個雙關的表達是指如果我們專一的注目神(眼睛明亮),那麼我們的道路就很光明。如果我們不專一(眼睛昏暗),同時想要神和地上的財富,那麼我們人生就有危險,在黑暗中了。
o 耶穌提醒聽眾要以神為主,以追求神國的臨到為我們單一的人生目標,不要心懷二意想要以追求財富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以為這兩樣是人生可以同時追求的,事實上我們只能從中擇一。
· 11:37-54 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及文士的假冒為善 (太23:4-7,23: 13,23: 23-26)
o 法利賽人洗手的目的不是衛生的考量,而是為除去在外面和外邦人或罪人接觸,或沾染了什麼不潔淨的事 (參可7:1-5)。
o vv39-41耶穌指責他們假冒為善: 只顧及外表,內心的邪惡卻不清除,也不關心別人的需要。
o vv42-52耶穌具體指出他們的六樣問題: 1) 不行公義及愛神。2) 喜愛居高位。3) 誤導人走在不合神心意的信仰裡(不顯露的墳墓)。4) 文士們定下許多嚴苛的律法要求要百姓遵守,但自己卻不遵守。5) 法利賽人及文士雖然修復先知的墳墓,但事實上他們也如同他們的祖先一樣殺害先知 (耶穌在此預言他們要用計殺害衪,v53是證明他們的動機是想找耶穌的話柄要殺衪)。6) 他們阻擋人進神的國,(從他們挑釁耶穌及耶穌的教導可看出他們所做的)。
o v52 知識的鑰匙:可能指進入神國得救恩的路,用以指責文士理當最明白神救贖心意的人,但他們不但自己否認耶穌為彌賽亞,也阻擋人來跟隨耶穌。
C. 信息歸納
· 耶穌在這段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的路程,愈來愈直接面對法利賽人及文士的直接挑戰,他們質疑耶穌並認定耶穌的能力來自撒旦,他們也否認耶穌所行的神蹟是「真的」出於神的神蹟。甚至想找耶穌的話柄要害衪。
· 面對他們挑戰,耶穌將話題轉移到他們身上 (turn the tables on his host),對法利賽人及文士,耶穌直接指責他們假冒為善及所列的六樣問題。(這些問題也可能是我們信主久的人的提醒,我們是否在信仰及道德上假冒為善。)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有沒有組員曾參與辯論會或為某個事件申訴反駁的經驗?請分享。
2. 11:14法利賽人及一些人如何回應耶穌行這趕出啞巴鬼的神蹟?
3. 11:17-20耶穌用什麼角度指出他們這樣指控的愚昧?
4. 耶穌在11:23-26這段話的重點是什麼?對我們有何提醒?
5. 耶穌在11:29-32對 「這世代」有何感慨?原因是什麼?
6. 11:33-36 所指的「燈」及光明是指什麼?參考太6:22-24,這段話對聽眾有何提醒?
7. 11:37-53對於法利賽人及文士,耶穌指出他們有那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在那裡?
8. 請歸納出本經文中耶穌和法利賽人及文士辯論的主題及重點有那些?
9. 對我們信主久的人而言,那些也是我們容易犯了與法利賽人及文士相同的問題?
20. 路加福音12: 1-34 耶穌的警戒及鼓勵
A. 經文綜覧
· 12:1-13:9 路加記載了耶穌對門徒將面對危機挑戰時的教導,以便幫助他們面對未來將會有的逼迫。
· 本段經文的背景是上段經文耶穌與法利賽人及文士辯論的延續,以及其他的教導。在此耶穌特別提到逼迫 (12:1-12),財富的誘惑 (12:13-21),和對生活及環境的憂慮 (12:22-34),這些是影響門徒向神忠誠的三個挑戰。
B. 經文解釋
· 12: 1-12面對逼迫:無所懼怕的承認信仰
o 本段經文背景是上段與對法利賽人及文士辯論的延續,因此耶穌提醒門徒要防備像法利賽人一樣的假冒為善,教導門徒在公開場合要無所畏懼的承認信仰(v8提供了線索),耶穌在此指出若門徒在公開場合因為害怕逼迫,而不敢承認耶穌是主,則和法利賽人假冒為善沒有太大的區別。
o 門徒不可迴避在人前承認耶穌的三個理由:
§ vv2-3第一個理由,這比喻表明事實是不可能掩蓋的,即使為了免於遭受逼迫而掩蓋自己的信仰,這個事實終究會顯露出來的。
§ vv4-5第二個理由,從神的權能來看,我們真正該懼怕的是誰? 若人因我們對信仰的承認而逼迫我們,他們最多只能殺害我們的身體。但是神是有能力毀滅我們的靈魂,我們更應當怕的是神。若我們為了害怕人對我們身體的殺害,而隱藏甚至拒絕信仰,當我們面對神的審判時,那將是更值得我們害怕的。
§ vv6-7第三個理由,從神的權能來看,神有能力保守我們平安,使我們脫離人的逼迫。在神的眼中,祂的兒女遠比麻雀更加貴重。若他們尚且得神的眷顧,何況我們神的兒女為忠於祂而面對人的逼迫,祂豈不更加愛惜,保守我們免於受害。
o vv8-10耶穌提及若否定並拒絕神透過聖靈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是極甚嚴重的。
§ 太12:22-32的上下文指出褻瀆聖靈,是指存著成見和不信的心,拒絕聖靈的工作,甚至認為是來自魔鬼,如同法利賽人拒絕承認耶穌趕鬼的作為,反而認為衪是靠鬼王別西卜趕鬼一樣。當我們因為人的緣故離開信仰,也無異於拒絕聖靈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因此耶穌指出其嚴重性。
o vv11-12神的保守:當我們面對人的逼迫,要在人前分訴時,聖靈會成為我們的幫助,讓我們知道該說怎樣的話。以此鼓勵信徒無所懼怕的承認信仰。
· 12:13-21財富與靈魂
o 耶穌的教導被一個插入的問題所打斷,而引致另一個教導。vv13-14這個請耶穌裁斷分家產的要求,顯示這一對兄弟看家產及世上的財富極重,過於親情。因此耶穌幫助他們認識財富是次要的,靈魂的得救才是更加值得我們關注,並勉勵他們要免除貪戀財富的心。
o 這個財主的比方不太難了解,其信息是:人可以為積存更多的財富,費心計畫經營,但是人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的歸處,導致空有家產卻失去生命。藉此激發人思想生命與財富何者最重要。
o 本段的結尾有一個比較:世上物質的富足和在神眼中的富足。
· 12: 22-34面對物質需要:無所憂慮
o 第三個教導則是要回答我們的憂慮—如果我們不努力追求財富,那麼我們的人生會不會陷入困境,現實環境讓我們看到似乎是如此。耶穌在vv25-34中的答覆是:1) 我們的神是豐富供應我們需要的神。從祂對生命價值比我們更低層次的動物和植物的供應,就可以看到祂對所愛的人必會更豐富的供應。2) 我們的神深知我們的需要。我們以為祂對我們漠不關心,必須先反覆向祂祈求,祂才會回應。但是從上一段禱告的教導到本段經文,不斷讓我們看到神是愛,衪比我們先知道且先關注我們的需要。因此我們絕不會因為少關注世上財富的追求就會缺乏貧窮。
C. 信息歸納
· 面對人的挑戰,勇於承認自己的信仰,因為我們確信:
o 隱藏的事必然會公開的。
o 神是當懼怕的
§ 褻瀆聖靈是嚴重的。
§ 神是能保守我們平安的。
§ 神是會幫助我們如何分訴面對逼迫。
· 對財富的貪求會奪去我們對神的關注,認識生命和靈魂比財富的積蓄更加重要。
· 面對對日用飲食的需要—不要憂慮
o 我們的神能豐富供應我們的需要。
o 我們的神會關注我們的需要。
o 當我們看重神的國,神必會看重我們的需要。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生活在現今美國的社會中,有否經驗到某些敵擋基督教/基督徒的作為或政策?
2. 12:1耶穌在此提醒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冒假為善是什麼意思?和v8的處境有何關係?
3. 為什麼耶穌在vv8-9提到在人前承認對神的信仰是極重要的?不承認會有什麼結果?這段經文提供那些理由?請列舉並討論其含義。
4. 12:13為什麼耶穌聽了那人的請求後,就舉了無知財主的比喻?這個比喻的信息是什麼?如何回答那人的請求?
5. 12:21什麼樣的景況是為自己積財而在神面前卻不富足?我們的周圍有這樣的例子嗎?
6. 當耶穌提出不要為生活中經濟的需要憂慮時,祂在12:22-31提出了那些理由?這些理由讓我們認識神是怎樣的一位神?
7. 回到暖身題,在今天的社會中,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容不容易?若你有過因為承認信仰而被嘲笑,甚至受更大逼迫的景況,你是如何面對的,你的經驗可以和耶穌的教導相呼應嗎?請分享。
8. 如果今天你有機會得到一筆財富(合法的),你會如何使用它?耶穌的教導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嗎?請分享。
9. 你現在生活中最憂慮的事是什麼?你對信靠和交托你的憂慮給神有什麼體會?
21. 路加福音12: 35-59 儆醒與危機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主軸仍延續上段經文,但耶穌講論的著重點在衪的再來。衪提醒門徒當儆醒預備衪的再來,等候衪再來的日子當作主的忠心僕人。耶穌也提到三種不同的危機是門徒及以色列人當面對的。整段經文用許多比喻來表達信息,因此查考時需留意,勿太專注比喻裡每個字詞的解釋,以免鑽牛角尖,過度曲解其重點。反應把重心放在思考每個比喻的主要重點是什麼才能正確找出其信息(每個比喻大致只會有一個重點是它的信息所在) 。
B. 經文解釋
· 12:35-48儆醒預備主的再來 (太24:43-51)
o 本段用忠僕與惡僕的比喻來教導如何預備主的再來,因此在解釋上需用解釋比喻的原則來看本段經文, 掌握重點,而非逐字逐句的推敲,也不是用望文生意的方式。其意思如下:
o vv35-38 比喻的重點:我們等候主的再來時要儆醒,時時注意衪是否來到,隨時預備好迎接衪的再來。
o vv39-40 比喻的重點:主再來的時間並沒有人知道,如同賊的來到,因此要儆醒。
o v41 顯然,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彼得的問話,但從耶穌的回答推測,這比喻是指主的門徒而非當時所有的聽眾。
o vv42-48 有關忠僕的敘述:忠心有見識,管理神的家,按時分糧,結果—得主人的獎賞托付更大的使命。
§ 有關惡僕的敘述:輕忽主人必回來的事實,不盡本職,自己任意放縱,結果—受到重懲,後悔而難挽回。本比喻的重點:善盡神所給我們的托付,這是對管家,教會帶領者的勉勵。
§ v42管理神家,按時分糧: 指盡責管理神的家和帶領祂的僕人,若是如此行,將要受更大的托付和稱讚。
§ 不盡本分的將受重懲:不要過度詳細的解釋這個比喻,以免限制了這個比喻的應用。若要探討何謂懲罰,將有可能面對爭論和困惑,但這不是本段比喻的重點。這個比喻的意義在於,勉勵所有信徒善盡本分完成神的托付,以迎接主的再來。
· 12:49-59 即將來臨的三個危機 (太10:34-36; 16:2-3; 5:25-26)
o vv49-53第一個危機: 耶穌在本段經文清楚表明,因衪的來到,也因著衪所宣告的福音及神國的內容及人生價值觀,將帶來人與人之間的分別。
§ v49火:指神的話語,信息及能力的傳揚,因此耶穌期待這樣的傳揚正是衪的目的。
§ v50 受洗:指耶穌將面對的受苦 (和詩69:1-3所表達的意思接近),因此耶穌對福音的傳揚感到迫切。
§ vv51-53 不是說神定意來挑動親人之間的爭端甚至戰爭,而是說因為福音的臨到,要求人生命徹底的改變,因而不可避免的帶來人和人的分別,甚至爭端。但這裡不是要基督徒和親人主動挑起爭端。然而這卻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危機。
o vv54-57第二個危機:耶穌在這裡的談話對象轉向眾人(也指向法利賽人) (請不要忘記本段的談話及場景的從11 章後段開始,一直是耶穌和法利賽人的辯論的延續)。
§ vv54-55有關天象的含義:表達許多跡象其實都是顯而易見,很容易分辨。但是以色列人因為自己的成見,對耶穌所行的皆採取拒絕的態度,因此是他們極大的危機。
o vv58-59第三個危機:根據太5:25-26的經文,指要追求和眾人的和睦。與人復和,比獻禮物給神,更能討祂喜悅。因為神若要懲罰怒氣,我們就不可能帶著對人的怒氣來敬拜祂。在此意指耶穌提醒人要預備面對衪再來時所要進行的最後的審判。在這審判進行之前若尚未和人和解,或尚未和神建立和好的關係,那麼他們將面對刑罰的危機。
C. 信息歸納
· 帶著儆醒的心服事神: 本段經文提醒我們,主再來的日子我們不知道,但勿因此而隨意對待主所托付我們的事工,也不要隨意惡待別人。積極的一面是若我們忠於主所托付的,在神眼中是忠心的僕人,所得到的奬賞是得到衪親自的接待 (v37) 及得到更大的責任的托付及委任 (v44)。這是何等大的榮耀!
· 信耶穌無可避免的需付代價,因為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和這世界不同。因此耶穌清楚表明跟隨衪必然會面對許多的衝突危機,也是跟隨衪的人需有的心理預備。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若有組員是媽媽經驗過生產,請分享等待小孩出生前,預產期那段日子是如何渡過的?
2. 耶穌在12:35-48 用什麼樣的比喻來提醒門徒? 這比喻的重點何在?
3. 忠心的僕人與惡僕如何呈現出有及沒有「儆醒」的表現?
4. 耶穌對儆醒的忠心僕人有何奬賞 (v37,v44)? 這給你什麼感想?
5. 12:49-50耶穌提到的 「火」及 「洗」分別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衪願意火著起來?
6. 12:49-53耶穌說跟隨衪的人會面對什麼危機?
7. 12:54-57 耶穌責備以色列人不懂分辨耶穌的教導及神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如此?他們因而將面臨怎樣的危機?
8. 12:58-59 比喻人當有什麼危機感? (面對將來審判的危機感,以致懂得把握時間與人,與神和好)
9. 本段經文談到儆醒及三種不同的危機,請歸納。那一個可能是你現今正在面對的? 或需要有的危機感?
22. 路加福音13:1-35 悔改進神的國
A. 經文綜覧
· 第十三章經文可分為二部份:13: 1-9是從12: 1的主題延續下來,最後以告誡猶太人當悔改作為這段信息的結束。
· 第二部份從13: 10 - 13: 35,主題圍繞在神的國。vv10-17記載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使人的罪及病痛得解脫。 vv18-21 耶穌論到神國的開展。vv22-30 提醒人要努力進神的國。最後vv31-35 耶穌感慨及悲哀猶太人對神國信息的排斥,甚至殺害神所差來的先知及神的兒子,最終的結局是耶路撒冷城將成為荒地,人民將被迫離散。
· 整體而言,第十三章是耶穌對整體猶太人的告誡,要他們悔改,接受神國的信息,努力追求進神的國,否則結局就是滅亡。
B. 經文解釋
· 13: 1-9悔改的需要
o v1指當時的歷史事件:那時有些加利利人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在聖殿獻祭時,卻遭到彼拉多下令羅馬軍人的屠殺。v4 西羅亞樓是另一個意外事故。
o v1及v4兩個件事件的發生,傳統猶太人認為是因他們的罪所以遭受這結果,但耶穌不同意這看法。另一方面耶穌以此指出,若人是因罪大而遭神如此刑罰的話,整個猶太人要小心了,因為他們在神眼中的罪也是極大,若不悔改也會遭神審判。
o vv6-9 比喻的信息:整個猶太人的處境已經在面臨神刑罰的當口,只是神暫時寬容延緩一下。耶穌在此很嚴肅的告誡猶太人當悔改,否則神的刑罰已來到。
· 13:10-17 安息日治病
o 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再次顯出衪對人的珍惜關懷。這關懷使衪馬上醫治這婦人而不等到週間過了安息日才給予醫治。
· 13:18-21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太13:31-35)
o 這兩個比喻的共同信息:神國將會奇妙的發展起來。
o 芥菜種和酵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裡面蘊涵著生命,因而能由很小長大起來。芥菜種很小,卻長成大樹,其成長是奇妙的。理由在於其種子蘊孕生命。麵團中的酵是無形的,卻使其發起來。神國的發展是快速而不可抵擋的,我們可以從教會歷史的發展看到證明。
· 13:22-30 進神的國 (太7:13-14)
o v23 得救的人少嗎? 問這句話源自於猶太人的傳統觀念,認為所有的猶太人皆能進神國 (除了罪人或異端信仰的人)。但是當時一些猶太宗教團體,設定一些規定用來限制人進入神國,因此根據他們的條件能進神國的人就少了,所是有人在這背景之下如此問耶穌。但顯然耶穌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而藉此教導眾人要努力進神國。
o v24耶穌教導人要努力進窄門:衪以進神國如同要進房子必須從窄門 (可能當時房子的門和現今類似,都是窄小的門) 為比喻,重點在提醒眾人要努力確定自己能進去。
o vv25-28 耶穌進一步指出有人不能進神國的原因是「主人」不認識他們。因為他們雖然宣稱認識耶穌,也聽過衪的教導,但若對耶穌的教導沒有回應就沒有機會進神國了。
§ 參考馬太福音,這比喻的信息是提醒神國的子民,生活的實際表現是信仰的明證,因此成為神國的子民必然會表現應有的生活樣式。這裡並不是說,神國的君王將來要依據子民的行為審判他們,而是強調一個人的信仰必然具體呈現在其生命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沒有在生命中呈現出來,可能其信仰是虛假的,那麼在審判時,其信仰的虛假就會顯明出來。耶穌除了藉此責備文士和法利賽人之外,也提醒我們,只有口頭信仰並不是真信仰,甚至表面上有事奉,也不一定是真信仰。要有真正信仰的實際生命—真正要進入神國的,要以神為他們生命的主,願意讓神掌管他們的生命,這樣的人會有真實生命表現出來。
· 13:31-35 為耶路撒冷哀哭 (太23:37-39)
o v31法利賽人提醒耶穌,不是很清楚是出於友善或用以恐嚇耶穌要衪安靜。
o v32 耶穌用狐狸形容希律,可能是因希律殺死施洗約翰,所以用這鄙視的詞來稱呼希律。「今天,明天」是當時的習慣用語 (idiom),代表一個很短的時間,如同英文 「a couple of days」用以指很短的幾天。
o vv34-35 耶穌預言耶路撒冷的未來要成為荒場:因為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必須面對他們流神子和先知血的代價。這個預言一般而言是指AD70年左右,耶路撒冷被攻陷,並被燒成荒場的事件。到AD130年左右,猶太人再次被趕離巴勒斯坦就四散天下,直到1947年才復國。耶穌宣示這預言時的表達是痛心難過,祂極想保護拯救他們,但因為他們拒絕,在神行事的法則中,祂就不強迫,只能任憑他們走向審判。
C. 信息歸納
· 整體而言這一章比較不易找到統一的信息,因此帶領者不需對這整章做一綜合歸納信息。可依每一段的討論做信息歸納即可。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每當發生一件重大的意外或天災時,你會如何解讀那事件的發生? 是因人的罪? 是因神的不公義?或…?
2. 13:1-9 耶穌以那些角度來告誡猶太人當悔改?你如何從這比喻看出他們需要悔改的急迫性?
3. 13:10-17 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人所引發的衝突:關心人的需要及維護宗教信仰的規定,你認為何者為重?
4. 13:22-30,耶穌提到那些人能進窄門?那些人不能? 為什麼和耶穌吃喝的人仍不能進窄門? 這是什麼意思?
5. 耶穌在13:27 「作惡的人」是指怎樣的人?
6. 耶穌在13:32-33 顯示衪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耶穌對耶路撒冷的悲痛顯示出猶太人對福音的回應及其後果是什麼?
7. 本段經文有關悔改的幾個信息,那一部份對你帶來提醒或啟發?
23. 路加福音14: 1-35神國的筵席
A. 經文綜覧
· 這段經文著重在和神國有關的談話及教導,神國的筵席及作門徒的代價為兩個主要的查經重點。需要留意的是這段經文耶穌用了不少的比喻,因此查考時需先找出該比喻的重點為何,由此歸納出信息,而不是從每一個詞或人物的動作過度仔細推敲。
B. 經文解釋
· 14:1-6安息日醫治病人
o v1 法利賽人的首領家中:一般而言,法利賽人之間並無首領或領袖的組織,這裡首領可能指在公會 (議會) 或會堂裡任領導階層的一位法利賽人。耶穌被請去做客並非單純的受他們歡迎而被接待,相反,是因被他們敵對,才被請去做客,他們能藉此「窺探」耶穌。
o v2 這是一種水腫的病,按猶太人拉比的看法,這是因犯罪而有的結果。這個人會在這時出現在耶穌面前,按v1來看是法利賽人及律法師們的安排,想看耶穌如何處理。
o vv3-6耶穌在醫治之前先問他們安息日可不可以治病,他們卻都不回答,也無法回應耶穌為自己辯護可以治病的理由。
· 14:7-14如何當「客人」
o v7耶穌在這段經文的談話乃因其他同赴法利賽人家做客的人態度很自高,選擇首位而引發耶穌用這比喻。
o vv8-10這比喻是用當時社會禮儀的教導為題材:赴筵席時不要選首位,耶穌把這比喻的重點應用在「進神國」 (或在神國裡筵席),在神國裡的態度要謙卑。神必使驕傲的人降卑,將謙卑的人升為高。耶穌用以教導這些驕傲的宗教領袖們,在神國裡,高低位置是由神來安排,不是按人自認為敬虔來自我選擇。
o 另一個重點在vv12-14,耶穌並不是教人不要請自己的家人朋友吃飯,也不是教導人請貧窮有需要的人吃飯時,存著神必會回饋的動機來請客。相反,耶穌的重點是教導人應向有需要,甚至無法給予回報的人行善。
· 14: 15-24 大筵席的比喻
o 和太22:1-14 的比喻有點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o 這段比喻的重點:耶穌對這些自以為敬虔的法利賽人及律法師提出警告,警告他們必會被排除在神國之外,若他們拒絕耶穌及所傳的福音信息,神必將機會轉給外邦人 (非以色人)。
o 這不是指進神國的名額有限,因猶太人不要才把機會給外邦人。這段話是比喻而不是一段講論,比喻的表答有其重點及其應用的限制性。耶穌在此的重點是警告猶太人,不接受福音必會被排除在神國之外,儘管他們再敬虔的信仰表現也沒有用。
· 14: 25-35作門徒的代價
o 這段談話和前段經文有些「對比」: 前段是向拒絕接受福音的人提出警告;這段是對有可能願意接受福音作主門徒的人提出提醒,要他們思考成為主的門徒是需付代價的。
o vv26-27 是兩個論到作主門徒,需要完全委身於耶穌的教導,置耶穌高於一切之上。
o vv28-32 用兩個比喻 (蓋房子,打仗):教導門徒決定跟隨主之前,要先想清楚他們是否能面對這代價。
o vv34-35 耶穌用鹽的比喻:是這段教導的結論 (這段比喻和太5:13有些不同的應用),但如何正確解釋耶穌的信息有點困難,因為太簡短了。可能的意思是若一個人起先願作主的門徒,到後來卻因許多因素放棄信仰不能堅持到底,這樣的景況如同鹽失了味沒有帶來真正的作用。
C. 信息歸納
· 進神國 (神國筵席)的教導:
o 存謙卑進神國,而不是按自己的敬虔,服事的表現來自視自己一定可以在神的家中居首位。神國的筵席其席位的安排是由神來決定的。
o 福音傳給每一位時如同人被邀請赴筵席,要把握機會接受福音。
o 另一方面,願意接受福音的人,也當想清楚,接受福音作主門徒需付上代價,可能在價值觀,生活型式都會因遵行耶穌的教導而引發與人的衝突,遭別人的排斥… 許多可能的代價需先想清楚。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1-2位組員分享赴筵席時,若需自己選位子,如何選位子的經驗。
2. 耶穌在14:11指出神國的筵席是由神安排位子,神安排的標準何在? 這給我們什麼提醒?
3. 14:12-14 耶穌在這段教導的重點是什麼?
4. 14:15-24 這段比喻的對象是指誰? 其重點是什麼?對我們有何提醒?
5. 14:25-23 耶穌對有可能或考慮接受福音的人有何教導及提醒?
6. 具體而言,現今成為基督徒有那些代價要面對? (請基督徒分享面對過什麼代價,也請慕道友分享是否他也面對某些挑戰?)
24. 路加福音15:1-31失而復得的比喻
A. 經文綜覧
· 本章描述耶穌講論的三個比喻。這些比喻是耶穌為了回答法利賽人對祂和罪人為伍的責難,指出神拯救罪人,為罪人歸回歡喜的心情,藉此教育法利賽人不正確的態度。讀這三個比喻時,除了掌握比喻的主要信息之外(勿在每個細節或人物過度著墨,比喻的重點在於它的信息,不在它的細節),也要留意這比喻是講給誰聽的,試著從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角度來理解,也試著思想法利賽人及文士是否聽懂了耶穌的信息。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幾個比喻,更深刻的了解神拯救的作為。三個比喻兩短一長,第三個比喻的刻劃格外深刻。
B. 經文解釋
· 15:1-3講論這三段比喻的因由
o 比喻背景常能幫助我們了解這段比喻的含意。這段經文開始提到耶穌講論這些比喻的因由,是要答覆法利賽人及文士對祂和稅吏和罪人為伍的批評。
o 按原來的文法v1所說的可能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恆常的狀況。即罪人和稅吏常挨近耶穌。因此法利賽人的批評想必也是一個恆常的狀況,不是針對某一事件。
o 耶穌常和罪人為伍顯明在常和罪人一同吃飯。和別人吃飯在猶太習俗中是接納人為友的一個表現。對法利賽人而言,和罪人吃飯是他們所拒絕的。
o 稅吏是受雇為羅馬政府收稅的猶太人,除了被認為賣國背叛神之外,他們也常常中飽私囊,因此被視為罪人。
· 15:4-7 失羊的比喻
o 本比喻的重點:強調一隻迷羊被尋回所帶來的喜樂。
o v7可能是耶穌用來點明,如果99 個自以為義,自認為不需悔改的「義人」,在神眼中還不如那位失落的人的悔改來的寶貴。這樣的表達是要點醒那些批評祂的法利賽人。
o 這個比喻引伸於強調牧羊人尋找失落的羊的代價和艱辛。我們常將之應用於神子來到世上尋找我們,雖然沒有明確直接的解經根據,但也不違背教義。
o 和親人朋友一起歡喜是這個比喻結束所強調,顯示牧人對那失落的羊的珍惜和愛護。
· 15:8-10 失錢的比喻
o 本比喻的結構和上述比喻很像,要旨也在強調找回失錢後的喜樂。
o 路加所用的一塊錢,在BC300年前約等於一頭羊的價錢。在耶穌的時代,價值已沒有那麼大了。在當時將十塊銀錢串成一串錢,是婦人存錢的方式。
o 在本比喻中,也同樣強調細細的尋找,尋找的工夫和代價。
o 也同樣的表示找到後,邀請鄰人來和她一同歡喜。
· 15:11-32 浪子的比喻
o 本比喻的內容比上述兩個比喻長,其基本的精神是一致的:失落的兒子,回頭後全家都當為之歡喜。其細節將人墮落後的景況,神在救恩中的胸懷更深刻的表明出來,因而成為一個詮釋救恩的好題材。在本比喻中更突出大兒子以此來反映法利賽人的心態。
o 小兒子當時的年齡約在17歲以下,因為一般猶太人都是在18-20結婚。
o 小兒子提出分家產的要求,在當時的社會狀況,基本上是合法的,但是卻嚴重的傷害了父親的心,似乎表明: 我不要和你住在一起,我要我自己的自由,為了這樣,我寧可當你是死了一樣。
o 按當時的狀況,大兒子可以分家產的2/3,小兒子得1/3。
o 當小兒子揮霍盡家財後,他所能得到的養豬職業是當時最卑賤的職業。因為就猶太人而言,吃豬肉違反律法,因此養豬的人是違反律法且不潔淨。他的僱工地位更被視為卑賤。
o v16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可能的解釋包括連豬食都不得吃,或是無法下嚥。
o 小兒子或者認為他已經不夠格成為父親的兒子,而只敢成為其雇工,或者這只是他的說詞。無論何者,父親擁抱的表現是對兒子回頭的完全接納。
o 父親在村口即看到小兒子,顯示他常到村口期待兒子的歸來。
o 三件物品: 兒子過去穿過的袍子,表示父親承認小兒子過去的身分。戒子,作兒子的權力象徵。鞋子則是表示,兒子不是奴隸,因為奴隸是不能穿鞋子的。
o 大兒子的狀況是另一個重點:他的表現是自以為公義,責備小兒子的行為,卻沒有愛,沒有以歡喜的心迎接小兒子的回頭。大兒子的態度和狀況,明顯是法利賽人的象徵。
C. 信息歸納
· 三個比喻顯示:神愛罪人,樂意派耶穌降世拯救人,因而讓我們了解何以耶穌在世樂意和罪人親近,領他們悔改。和罪人親近不表示認同他們的行為,而是不因他們罪惡而排拒他們,相反的,在和他們親近中帶領他們回轉。和神的心意和耶穌的行動相對的,是法利賽人的自義,以及對罪人的排斥,不認識神的救恩乃是為罪人預備的。
· 三個比喻中對神拯救作為的描述:
o 神努力的來尋找我們—耶穌的降世,聖靈在我們心中的工作。
o 神熱切的等候我們回轉。
o 當我們回轉時,神對我們的寬容和接受。
· 浪子比喻—一個救恩故事的刻劃:
o 小兒子離棄父親—人離棄神。
o 小兒子的回轉—人的回轉。
o 父親的饒恕和接納—神在耶穌救恩裡對我們的饒恕和接納。
o 小兒子在恩典中得回兒子的名分和地位—我們在救恩中得回兒子的名分和地位。
· 如何以法利賽人(大兒子)為戒。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完成以下的句子: 「人生如⋯⋯」,並解釋你為什麼認為人生是這樣。(這個暖身題的目的是藉以讓查經者對比喻有一點基本的認識)
2. 本章開始,介紹法利賽人如何批評耶穌,你認為這些批評和後面耶穌所說的比喻有何關係? 這三個比喻主要是講給誰聽的?
3. 15:4-7第一個比喻中,為什麼在失去一頭羊後,牧羊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找它?它還有99 頭呀?
4. 15:8-10第二個比喻中,那個錢的價值很高嗎?婦人費盡千辛萬苦的尋找錢的意義何在?為什麼找到後會那樣高興?
5. 15:11-32第三個比喻中,小兒子向父親提出來的要求合理嗎?如果你是父親,會有何感受?
6. 15:20-24記載小兒子悔悟回鄉時所發生的經過,請討論這些行動的意義:
o 為什麼父親會在村外遇見兒子?
o 父親抱住他阻止他說話的含義?
o 父親要僕人做了四件事—袍子,戒子,鞋子,慶祝,這幾件事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7. 15:28-30大兒子的反應合理嗎?他面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和父親的態度有何不同?
8. 這三個比喻有何相似之處?有什麼字眼和情節都出現?由此可以看出這三個比喻共同重點嗎?這個共同的重點和法利賽人對耶的批評有何關係?
9. (以下三題為應用題)
o 如果神那樣的愛罪人,我們如何體貼神的心意,在生活中效法祂的腳蹤呢?
o 神要拯救罪人,因此耶穌和罪人同在?這是表示同意罪人的行為嗎?我們如果也這樣做,會不會受污染呢?如何能不受罪人的污染,反而影響他們?
o 大兒子的表現給我們什麼啟示?我們也會在生活中有這樣的表現嗎?
25. 路加福音16:1-31財富與人生
A. 經文綜覧
· 本章經文描述耶穌所說的兩個比喻,這兩個比喻都是對著門徒而講的,論到財富和人生的關聯。
o 不義的管家的比喻(16:1-13),勉勵人善用財富 「投資」永生。
o 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16:19-31),警告人不要成為財富的奴隸,忽略了顧念貧窮人需要。
o 中間夾著一段(16:14-18),有關律法在新時代裡如何適用的問題。(若間若不夠,或組員初信主多,建議省略本段不查)
B. 經文解釋
· 16:1-13 不義的管家
o 路加福音有幾個比喻是所謂的反襯比:即在比喻中用一個錯誤的次等的反面,對比出對的好的事例。典型的例子是不義的法官和切求的婦人—如果一個不義的法官尚且因為婦人的切求,而願意為她伸寃,何況滿有慈愛的神,怎麼會不顧念祂子民的需要,回應他們的禱告?以16章這個比喻而言。其所表達的含義是,一個行事不對的管家,尚且懂得利用一些取巧的手段,規劃自己的將來,神的兒女何以不懂的善用神所托付給我們的財富(或其他的才幹),投資於自己的永生呢?本比喻可以分為兩段,一為比喻的本身(16:1-8),一為比喻後的伸論(16:9-13)。
o vv1-8比喻本身
§ 如果不了解上述反襯比,就會奇怪何以耶穌似乎藉著主人對管家的稱讚,認可管家的行動。
§ 大要的內容不難明白,比喻說到有一個管家未盡本職,浪費主人財富,因此必須停職交帳。管家知道如此必導致他未來的生計沒有著落,因此再次用取巧的方法,以主人的財富施大惠於債主,以此安排好自己的未來。
§ 在此是主人的稱讚而不是神的稱讚,因此不是表示管家的作為是神所認可的。主人稱讚的不是管家作事很對,而是稱讚他作事聰明,善於計算,以致為自己的未來留了後路。
§ 本比喻之難在於,它是以所謂的反襯法來表達一個信息,用負面的人事物來顯示正面要表達的意義,這樣的方式具有強化其所要表達的意義的目的。
§ 這個反比的含義:如果一個不義的人,懂得善用主人托付給他的財富為自己今世的未來精打細算;我們這些光明之子,我們找到了生命中更應該追求的不是今世有限的物質財富,而是更有價值在永世裡的福氣,我們豈不更應該積極,精明的為得著在永世的福樂預備嗎?
o vv9-13比喻後的伸論
§ 耶穌針對這比喻的伸論:感嘆今世之子懂得為今生的前途處心積慮打算。相反的,光明之子(神的兒女)反而行事閒散,不在意經營投資自己未來的永生。
§ 耶穌指出光明之子應行事聰明的要點,不是要我們效法今世之子行事取巧不合乎神法則的作風,而是向他們學習懂得為(永世)產業努力經營的態度。
§ v11不義的錢財:不是指不公義的方法取得的財富,而是按比喻來看,是指不屬於你的,但是由你管理的財富。如同對那個管家而言,他所使用的錢財是主人委托他管理的。注意NIV聖經,將不義的錢財譯為worldly(屬世的金錢),意思是我們所有的今世錢財,不是屬於我們的,乃是神所托付的。
§ 比喻中,結交朋友,使得管家的未來無後顧之憂:耶穌是指善用神所托付的錢財,來經營我們在永世的基業。從實踐的角度而言,是指將今世的財富,用於擴展神國,傳揚福音,服事他人的工作上。
§ vv11-12耶穌教導兩個有關神國管家的原則:1) 如果我們在小事上作好忠心的管家,我們才能被托付更大的事。2) 我們在今世將神所托付的現世財富管理好,就能得到那真實的,具有永恆價值的屬靈福氣。
§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今世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託付的,而不是我們主權所有的。因為我們不能真正控制它們,它們也是暫時的,不能讓我們帶進永恆。就積極的角度而言,神托付給祂的兒女,這些今世有形的名利,地位,財物,時間,…都是要我們用這些來服事祂,彰顯祂的榮耀,也使我們因而得到天上的獎賞,這是聖經中的管家觀念。
o v13整個比喻實踐的關鍵在於我們生命中何者是中心?耶穌開宗明義強調不可能有兩個中心(兩個主),只能有一個。因此人必需在錢財和神之間作一個選擇。當我們以神為主,我們才能作錢財的主,好好管理運用在永世的投資上。
· 16:14-18 新時代和舊傳統
o 在兩個比喻中有一個小插段,從情境來看,是因著法利賽人對耶穌比喻的反應而引起的。由於法利賽人貪財而對耶穌上述的信息不以為然。耶穌因而責備他們只有對律法外在條文的遵守,而沒有真正的敬虔。並因而重申,新的時代將要來到,並且要帶來大的影響,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
o 在這個段落中有幾個要點:
§ v15第一個要點:責備法利賽人,只有表面的敬虔,真正的狀況是被神厭惡。他們自以為義,注意人前的評價。但是神卻是看人的內心;而他們那些外在被人所尊重的行為,背後的存心,卻是神所厭惡的。這裡不是說凡人所尊重的,都是神所厭惡的。而是說法利賽人那種只看重外在條文的遵守而忽略內在敬虔的追求,那種追求外在條文遵守的動機在於藉此表現自己為義,而不是出於真正對實行神律法的熱愛,那種認為自己做到之後的驕傲,自義,凡此種種,都是神所厭惡的。
§ v16第二個要點:提到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施洗約翰是承先啟後的人物,一方面舊約(律法和先知)到他終結。另一方面他是耶穌的先鋒,開啟了新約和神國降臨的時代。人人努力進去這句話,不是指人人憑自力的努力活出好行為而進入神國。而是指人人會向著神國有熱切而認真的態度來回應。新時代指福音的來到,帶來人對新時代的熱誠,標示舊律法的過去。
§ v17新時代不是要來廢除律法,而是成全律法 (本節和下節,參馬太福音有更詳細,此節參5:17)
§ v18則需參太5:31-32和19:9: 馬太經文提到在舊約中,摩西因為以色列人的心硬,因而在倫理的規範有所妥協,降低標準—如果人要休妻,要顧到女人的人權,所以要給她休書,但不表示舊約贊同人可以隨意離婚。但是耶穌在新約中宣示的是一個更高的標準—除非犯姦淫,才可以離婚。因而在新約人靠著耶穌給人的新生命,反而能真正的行出律法的教導。
o 因此新約時代的特色對比於舊約律法有以下要點: 1) 看重內心的敬虔重於表面的條文。2) 看重單純的敬虔過於藉律法自義。3) 新約不是來廢除律法,而是來成全律法的精神。4) 新約的要求是高於舊約律法的。
· 16:19-31 財主和拉撒路
o 這個比喻所描述的是否是人死後真實的景況,聖經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這樣的描述固然和猶太傳統相近,但卻和保羅在林前15: 51-53所說的不一致。由於這個問題太複雜,建議不要在查經時討論,不致偏離了本章焦點。此外,本比喻的重點不在教導人如何得救或不得救的問題。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一個奢華而沒有憐憫心的財主,他的生活和行為是不合神心意的。
o 本比喻的前兩節點出了財主的奢華和沒有憐憫窮人的心。
o 這樣的人在生前雖然享盡榮華,卻在死後承擔在陰間受苦的痛苦。因此一個人固然在生前享樂,卻必須儆醒自己死後的景況。
o 這裡沒有提到拉撒路何以能到亞伯拉罕懷裡。重點可能只是要強調,今生的貴賤和永世的狀況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或者我們今生一直在貧困的環境中,卻不影響我們在永世的福樂。當然這個比喻仍強調神是顧念貧窮卑微人的神。
o 在財主和亞伯拉罕的對話中,更顯示在永世裡,一個人的景況,已經無法更改,沒有回頭的餘地。不像我們在今世的經驗中,一個人的貧富貴賤總有調整的可能。如此我們更應該把握在今世,如何為自己經營在永世的福樂。
o 這個比喻提出另一個重點: 人若存著成見,不接受神的話語,就是再大的神蹟,也不能真正的使之改變。摩西和先知可以指舊約律法和先知的教訓,通常也指舊約聖經。當我們擴大到今天的應用時,可以說這裡是指聖經的教訓。
C. 信息歸納
· 有關財富的教導:今世擁有財富,不能保障在永世裡的福樂,反而可能因為受財富吸引,財富成為我們的主人,我們可能因而不以神為我們的主。
· 有關今世和永生的追求:永世比今生更重要的,而且永世的去處在今生就決定了,因此如何好好追求在永世的基業,是極為重要的。身為一個光明之子 (基督徒),我們需檢討自己對在永世的投資是否太過隨便?需要思考如何好好善用今生的財富,不是用來奢華宴樂,而是善於利用,為神國的擴展,福音的傳揚,和關愛服事眾人擺上自己。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假設你今天要請一位管家為你照管家事,或者照顧兒女,你會對他/她有何期待?請分享之。(或組員合作寫個徵求管家/媬姆啟事)
2. 16:1-8 耶穌所說的第一個比喻中,這個比喻是對誰講說的?比喻裡的這個管家是個好管家嗎?主人為什麼會稱讚他?
3. 耶穌好像也要我們效法他,耶穌要我們在什麼方面效法他?
4. 16:8今世之子是指誰?光明之子又是指誰?耶穌何以有經文中的感嘆?和上面的比喻有何關係?
5. 16:11什麼叫用不義之財結交朋友?不義之財是指什麼?何以能接人到永恆的帳幕去?
6. 聖經說我們是神的管家,你認為16:10-13和這個概念有關連嗎?和上面的管家又有何關聯呢?
7. 16:15耶穌對法利賽人有何批評?「人所尊貴的,是神所憎惡的」是何意思?
8. 16:17-8需要以太5: 17,31-32,19:9來了解其含義。從其含義的了解和16:15-16的內容,你認為耶穌在這裡提到相比於舊約律法,新約倫理有何特點?
9. 16:19-31比喻裡,財主和拉撒路兩人生前的生活有何不同?請再比較他們死後的狀況有何不同?你認為他們的生前死後為何會有這麼大的不同?這麼大的差距給你怎樣的啟示?
10. 16: 29,31當財主要求拉撒路回去告訴他的親人要悔改時,亞伯拉罕如何回答?這裡摩西和先知的話指的是什麼?為什麼不聽從這些,即使有一個像死人復活一樣的神蹟,也不能真正叫人聽從?
11. 16:19-31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什麼?
12. 請一起歸納本章的兩個比喻及耶穌的教導,有關財富的教導有那些?其中那一點使你的印象最深刻?
13. 聖經說我們是神的管家,你認為神托付你管理的使命是什麼?給你的恩賜和才幹又是麼?你是一個忠心的管家嗎?
26. 路加福音17:1-37耶穌的教導及神蹟
A. 經文綜覧
· 這一段聖經可以分為三大部份:第一段17:1-10是耶穌對門徒教訓的選集。第二段17:11-19是醫治大痲瘋的神蹟。第三段17:20-37是有關耶穌再來的預兆。這三段沒有連貫的信息,查經時建議分別處理這三段的信息即可。
B. 經文解釋
· 17:1-10 教導門徒
o 這段經文是耶穌對門徒的訓練,教導門徒在和人的關係和對神的信心應注意事項。一般認為這一段不是一個連續的講道,而是路加將耶穌在不同時候的講論編在一起。這四個小段落沒有連貫性的信息,可視之為各自獨立的教訓。結構上前兩者是對人,後兩者是對神。四小段的要義如下: 1) 行事謹慎,以免絆倒人。2) 持續的饒恕。3) 信心的力量和重要。4) 為神僕應有的態度。
o vv1-2第一段:耶穌的意思是使人絆倒—讓人受引誘,試探,或誤導而犯罪或偏離信仰的現象,雖然是一個存在的現實,但是耶穌提醒門徒要謹慎,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語行為,教導不合宜,而使別人絆倒。
§ v2磨石的比喻:指出絆倒人的嚴重性,加重門徒的警覺不至做出這樣的事來。
o vv3-4第二段:強調饒恕的重要性。饒恕的前提是悔改而不是姑息。七次在聖經中代表多次,而不是單指七次。
o vv5-6第三段:探討信心。一個常有的問題是,我們是以信心的程度來決定神施行作為嗎?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因此門徒向主求能有更大的信心,也許門徒問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信心的大小有時被我們當作功勞來影響神作為的大小。耶穌的回答顯示,如果有真正的信心,即使像芥菜種那麼小,都可以帶來巨大的神蹟。我們的問題常常是我們沒有真信心(何謂真信心是一個大課題)。這裡所指的神蹟不一定是許多神奇魔幻的事,其實是更多看來平常實際艱難事情的成就,例如一個想都想不到的人信了耶穌,生命得到改變,這可能是這裡所說的更大的神蹟。
o vv7-10第四段:身為僕人應有的態度。身為神的兒女,我們也是祂的僕人,在祂的事工上服事祂。耶穌提醒,我們服事祂應有的態度,不是以為我們透過服事祂取得回報,建立功德。服事祂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祂對我們的恩典是浩大的。當然這不是說服事神,神不會喜悅,吝於給獎賞,這裡的重點是我們的態度動機。(注意解釋比喻,要抓住其所要表達的重點,不要過度衍生)。
· 17:11-19 十個痲瘋病人的神蹟
o 這個神蹟的重點:十個痲瘋病人得醫治,只有一個人回來感恩。這位感恩的人,不只得到肉身的恩典,並且也得到救恩。
o 其所顯示的含義:人人都會因為物質利益的誘因,而來親近神尋求幫助。但是一個應防備的信仰態度是物質或屬靈的好處,有時成為我們信仰的中心,取代了神的地位。一個真正能以神為中心的人,好像那一位懂得回來感恩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珍寶,神屬靈的恩典。
· 17:20-37 神國的來到和末世
o 這一個段落其實是分別向不同的受眾所講的。
o vv20-21是回答法利賽人的問題,有關神的國在何處:耶穌的回答是顯示,神的國在今世的展現是無形的。因此耶穌說神的國已經臨在你們中間,但不是以一個有形的政治實體存在。
o v22神國和末世被聯結在一起的原因:神國的來到具有雙指性,一方面神國在耶穌第一次在世時,已無形的臨到人間,但是其有形完全的實現,則有待耶穌第二次的再來。
o vv22-37是耶穌在另一個場合向門徒的講論,談到有關祂的再來。幾個要點如下:
§ v22耶穌的再來,不是立即的,可能這一代看不到。
§ vv23-24人子的再來是普世皆可見,皆可聞的,不會是區域,局部性的。
§ v25人子的榮耀是發生於祂的受死之後,不會在這些之間。
§ vv26-29主再來將是人想不到的時間,因此當世人如同挪亞和羅得那個時代的人忙於吃喝嫁娶,想不到的時候,耶穌就來了。
§ vv30-33當主再來臨近時,人要存著不貪戀屬世財富的動機,才能免於主再來時災難的危機。
§ vv34-36主的再來帶來分別:有的人被拯救,有的人面對審判。
§ v37最後一個比喻—鷹和屍首:意思是主的再來是明顯的清楚的。
C. 信息歸納
· 這一段章沒有一貫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在各段中找到各自的信息:
· 17:1-10
o 主的門徒的對人應有的態度:
§ 謹慎自守,不使人絆倒。
§ 饒恕的學習。
o 主的門徒對神應有的態度:信心
§ 對神的信靠帶來神的大作為。
§ 但信心不是得著神能力的功德,信心的大小不具決定性的因素。
· 17:11-21
o 我們對神的期待—只是物質的好處?或是神自己?
o 常存感恩的心。
· 17:22-37神的國及末世
o 神國降臨的雙指性
§ 神國在耶穌第一次的來到已臨到這個世界。但神國在此時,是以無形非組織性的形質存在和擴展。
§ 神國完全的體現,在基督第二次再來。
o 基督再來的預兆和狀況
§ 基督再來是普世,眾人皆可看到 (不同於統一教的第二彌賽亞來說法)
§ 基督再來的時候,是在人想不到的時候。
§ 基督的再來,帶來分別—得救與不得救者的分別。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組員分享曾否在路上不小心被人絆倒/或絆倒人的經驗?
2. 17:1-2耶穌所說的絆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絆倒人的有禍了?要怎樣才能做一個不絆倒人的人?
3. 17:3-4耶穌教導,當人得罪我們時,我們的態度當如何?為什麼饒恕7次,8 次就不饒恕了嗎?
4. 17:5-6信心在得神能力上,扮演什麼角色?當門徒向神求信心時,為什麼耶穌這樣回答?到底要不要信心大一點?
5. 17:7-10你認為耶穌講到主人和僕人的比喻,是指主人是一個不體恤僕人的人嗎?為這個比喻要表達什麼重點?
6. 17:11-19比較回來的大痲瘋和沒有回來的,他們得醫治後的態度有何不同?不同的態度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這給我們什麼啟發?
7. 17:21從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回答,「神國就在你們心裡(中間)」這是什麼意思?到底神的國臨到了沒有?如果已經臨到了,現在在那裡?
8. 耶穌如何對門徒提到祂的再來?衪的再來和神國的臨到,也就是前面的問答有何關聯嗎?請根據經文整理有關主的再來有什麼現象?
9. 應用題(建議組員任選以下一題回應)
· 耶穌在17:1-10教導有關門徒對神及對人的態度上,那一點你感到最缺乏或最難做到?請分享,也看看同組組員給予怎樣的建議。
· 請省思,在我們的禱告中,有多少祈求?又有多少感恩?兩者的比例如何?痲瘋的事件,讓我們在禱告和與神的關係,有些什麼需要省思的?
· 你認為神的國到底臨到了沒有?神的國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何關係?
· 如果耶穌今天晚上就再來?你會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祂?你認為祂的再來和你有何關係?
27. 路加福音18:1-43禱告的比喻及誰可以得永生
A. 經文綜覧
· 本章經文有兩個主要詮釋的課題:18:1-14是有關禱告的態度。另一個課題在18:9-43,論到蒙神喜悅,能得到耶穌基督救恩的人是那些軟弱無倚靠,也看見自己本相願意尋求神的人;而不是那些自以為義,以為可以在神面前自誇的人。
B. 經文解釋
· 18:1-8禱告:切求寡婦的比喻
o 本段是路加福音中另一個獨有的反襯比。如果我們不認識這一點,容易不知不覺的誤以為神是一位狠心的神,像那位法官一樣,因而需要切切的懇求才能得到衪的回應。
o 這個比喻的要點:正如耶穌在v1所說,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這個勸勉的背景在於,處在被外族壓制,一直盼不到彌賽亞的來到,得不到救贖,得不到伸寃,是當時猶太人的狀況。因此猶太人會感到疑惑及灰心。從這個背景應用於基督徒的身上,從個別的角度而言,我們好像生活在持續的困難中,無法從其中脫離出來。因此也會疑惑神是否聽我們的禱告,對生活灰心。從宏觀角度,當基督徒在世,受種種磨難時,也渴望基督的再來,使我們得著釋放,得以伸寃。
o 這裡神和法官是一個對比:我們確實會在上述的任一種處境中,以為神不聽我們的禱告。藉這比喻耶穌說,如果這個不義的法官,因為婦人切切的祈求,為了怕麻煩,而為她伸寃,何況本質是滿有慈愛的神,豈不更會回應我們恆切的禱告?因此這成為我們在面對磨難,甚至因而心生懷疑時的重要提醒。
o vv7-8,了解這兩節要回到原有的背景中。對猶太而言,等待伸寃意即等待彌賽亞的來到,但當彌賽亞 (人子)真的來到時,猶太人卻拒絕祂,不相信祂,這是耶穌在v8的嘆概。
o 對我們而言,這段經文的意義是確信神的仁慈和恩典,在艱難的景況中,對神有信心,恆切禱告倚賴神,祂必按祂的恩慈在祂的時候回應我們。
· 18:9-14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對比
o 這個比喻的重點:v9明確的指出,這比喻是針對那些自以為義,藐視別人的人而講的。從內容看,是告訴他們,一個真正看見自己的軟弱及罪,願意謙卑在神面前的人的禱告,才是蒙神悅納的。
o 問題在於,難道成就義行,不為上帝所喜歡嗎?這可以從法利賽人的禱告顯示,一個表面上遵守律法,且自以為義的人,根本不是真正的義。
o 法利賽人的禱告是自義的清單,包括他所沒有做的,以及他所做的。這些他所做的,是法利賽人所發展出表現比別人更敬虔的實踐:1) 是一星期禁食兩次。在舊約律法中,除了每年贖罪日以外,並未要求人禁食。但是到了新約時代,為了表示自己比別人敬虔,法利賽人主動加進了這些規條。2) 另一件事也是法利賽人以此顯示敬虔的表現,一般猶太人是奉獻自己工資的十分之一。法利賽人是奉獻所有所得的十分之一。
o 法利賽人的禱告中最大的問題: 他所做的這些事,讓他在人甚至在神面前炫耀,顯示自己為義,未必是真正樂意為義的。若只是為了顯揚善行,在神眼中,不是真正的善行。或是以自我中心的動機而做的善行,按神的標準不是善行。因此在神的眼中,縱使法利賽人真的做了這些,因他的動機,他不能在神面前成為義。
o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當一個人以自己的善行自義自誇時,很容易因此而驕傲,輕視別人。這個現象在法利賽人的禱告中顯示出來,在禱告中他輕視那位稅吏。在禱告中當他用到「我不像別人」時,表現的也是驕傲和自義。當一個人內裡驕傲自義而傷害別人時,他其實違反了律法的根本精神—愛神及愛人。即使在外表上遵守了律法的規條,他仍然不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在神的眼中,內在的精神,比外在的規條更重要。
o 相反的,這位稅吏因為認識自己的罪,願意在神面前謙卑求神的饒恕和憐憫,耶穌宣示這樣的人反而能蒙神悅納。
o 這樣的比較所顯示的信息:人蒙神悅納與否不在於自己的行為。因為自以為義的人,其實按神的標準,也未必能真正活出美善,因此真正能夠得神恩典的人,是認識自己的不足,願意尋求的恩典的人。
· 18:15-17 回轉像小孩
o 本段經文可以和上段經文相呼應,強調神國的門是向像小孩一樣的人開放的。
o 「小孩」在此的意義:卑微(或自視卑微)的人。這樣的人反而不以為自己的能力和功德可靠,而願意開放自己而領受神的恩典。
o 這一小段經文的信息也在下段聖經中得到呼應。
· 18:18-30 少年的官
o 這個人在此被稱為官,其他福音書中的經文提到他是個富有的少年人,並且遵行律法。
o 有關行善事的對話:少年的官在問話中顯示,他的基本前提是,人是藉著行善事來得到永生。
o 耶穌直接的回答指出除了神,沒有一個人能達到良善,因此少年官以為達到永生的路是走不通的。
o v20耶穌提及律法的要求,以此進一步指出這靠行善的路是不可行的。少年人的回答顯示他尚不能領會,且頗以為自己能達到律法的要求而自豪。
o v22耶穌有關變賣家產分給窮人的要求:一方面指出這少年官需要在觀念上調整,並且指出他的不足處—律法的要求不只在表面條文的遵守,而在人對律法精神的實踐。
o v22耶穌的要求和含義:
§ 耶穌要求的三個要點:變賣所有,賙濟窮人,跟從耶穌。
§ 這三個要點:為賙濟窮人而變賣所有,是要指出這人並不像他以為的,已經達到律法的要求(愛人),也不真能做到律法的另一要求—因為愛神而付出代價來跟從祂。
§ 變賣一切:這裡並不是說耶穌要求一切跟隨祂的人在行動上都要散盡家財,而是跟從耶穌的基本要求,是將神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其他的事物都要退位。對少年人而言,財富是他最不可能退位的東西,所以耶穌針對這一點向他提出這要求。
§ 分給窮人:是對這少年官以為自己守全律法的回應,如果守全律法意指愛神愛人,那麼一個守全律法的人,必然願意捨棄家財,分給窮人。
o v23少年官的回應:憂愁的走了。顯示這位人人稱羨的少年官,並不真正能做到律法的要求而得到永生,靠行善得永生是一條不可能的路。
o 本段和上段對於人進神國和得永生之要求的paradox:一方面人不可能靠自己的功德得到永生,只能全心接受神的恩典。另一方似乎要付的代價是大的。這兩者如何協調?答案在下一段。
o vv24-28誰可以進神國?
§ 有錢財的人,要讓錢財退位,交出主權很難,倚靠錢財而不屑單單倚靠神的人很難進神的國。這裡的錢財和當時的情境很有關聯,今天我們也可以用在別的事上。
§ v27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顯示人得永生,仍是靠恩典。這是本段中的關鍵的信息。
o vv29-30對付代價的回答覆
§ 我們撇下所有跟從主—付代價。
§ 神的報答:
§ 今世得百倍(現世物質的回報)。
§ 來世得永生—永恆中的回報。
§ 這是另一個paradox 靠神的恩典而得以付代價,在付代價中飽得恩典。
· 18:31-34 再預言受難
o 本段論到耶穌第三次預言祂的受難和復活。這次耶穌針對受難的預言比較前兩次更加詳細—主謀者,審判者,行刑者,行刑的詳細經過。
· 18:35-43 醫治瞎子
o 這個神蹟的含義不容易了解,或者是對上段經文信息的實例。人的得救,不在乎自己的條件,不在乎有什麼功勞,而在乎向大衛的子孫求憐憫。因此卑微如盲人者,若開口祈求也可得到神的恩典。
o 進出耶利哥:路加的描述是「將近耶利哥」,馬太馬可則是「出耶利哥」,舊的耶利哥已經荒廢,後來希律王在南鄰蓋了新城。可能路加指的是新城,馬太馬可指的是舊城。
o 盲人的認知和態度:他認定耶穌是彌賽亞(大衛的子孫),他求醫的堅決態度令人感動。
C. 信息歸納
· 有關禱告
o 在困境中要恆切禱告,不可灰心,因為知道我們所信的神是慈愛的神,必會回應我們禱告,救我們脫離困境。
o 蒙悅納的禱告,不是自以為義,以為自己可以靠自己的善行稱義,蒙神悅納。
o 真正蒙悅納的禱告,是認識自己的罪及軟弱,願意謙卑,求神開恩憐憫。
· 有關誰能蒙神的救恩
o 不是那些以為自己為義,靠善行的人。這些人自以為義,其實在神面前,不能真正成義。
§ 因為一個為了顯揚自己的善行,在神眼中,不是真正的善行。
§ 因為一個只有表面的善行,沒有真正的善心的人,在神眼中,不是真正的善。
§ 因為一個真正遵守神的律法的人,不是只遵守律法的條文,而是真正活出律法的精神—全心愛神,全心愛人。不能活出這種精神的人,在神眼中,不是真正的善。
o 是那些像孩童的人—他們自覺軟弱無依,以致願意倚靠神的人。
o 是那些被人輕視,但願意尋求神的醫治的人。人離棄他們,神的憐憫卻臨到他們。
o 人得拯救靠人的力量極其不可能,乃是要倚靠神的拯救—耶穌在十架所成就的救恩。
· 神對人蒙祂救恩之後的要求
o 付代價—撇下所有跟隨主。撇下所有的重點在於生命的中心是神,要心存態度是為了祂可以撇下所有。但這個行動不一定真的發生。
o 神對人付代價跟隨祂的回應—在今世和永恆中回報人。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當你的孩子想要你為他/她買一樣東西(e.g.名牌球鞋⋯⋯)而你不肯時,他/她用什麼方法來達到目的?你會就範嗎?
2. 18:1-8耶穌所說的比喻,要表達我們的神是一位不義的法官嗎?耶穌的比喻,在此形成什麼對比?這個比喻對我們的提醒是什麼?
3. 18:9-14為什麼這個法利賽人得不到神的悅納?從他的禱告,你認為他有什麼不好嗎?從法利賽人和稅吏的對比,我們可以歸納出怎樣的人是可以得神的悅納?
4. 18:15-17為什麼門徒要責備來見耶穌的小孩?在耶穌的敘述中,小孩有何特質值得我們效法的?
5. 18:18這個少年官所要求的永生是什麼意思?從耶穌在v17回答,你認為他的問題有何問題?
6. 18:19-23你認為這位少年官都做到了律法的要求了嗎?他憂愁的離去提供了什麼回答的線索?
7. 18:24-27 「駱駝穿過針眼」和「在神凡事都能」有甚什對比?這讓我們對人得永生有何認識?
8. 18:29-30 「撇下所有」和「今世得百倍和來世得永生」是另一個對比,有何含義?
9. 你有沒有身處困境中,久久不能脫離的經歷?或者現在身處困境中,你會因此懷疑神已經忘記你了嗎?18:1-8耶穌所說的比喻給你什麼啟示?
10. 從這一系列的經文可以歸納出,一個人如何能得神悅納?這使我們對神的救恩有何認識?又使我們對善行有何認識?
28. 路加福音19:1-27撒該歸主與托付銀錢的比喻
A. 經文綜覧
· 本段經文查考兩個段落:撒該歸主 (19:1-10)和托付銀錢的比喻 (19:11-27)。前段可以視為上段信息的延續,提到神的拯救要臨到那些人以為不配得恩典的人;後一段是兩個大段落之間的橋段,是回應門徒有關神國實現的觀點,強調雖然祂要進耶城是成就救恩,但祂仍要離開,且提醒門徒當祂再來時,他們應有的態度。
B. 經文解釋
· 19:1-10 撒該歸主
o 這一段經文講到,一個遭人唾棄的稅吏長也蒙神的恩典。其中顯示人渴望被接納的心情,和神對人完全的接納。
o 撒該的身分是一個稅吏長。按當時的背景,稅吏是代替羅馬政府向自己的族人收稅,因此被視為神和民族的叛徒。此外羅馬政府以利來誘使人為其效力,允許稅吏在其中中飽私囊,因此稅吏又成為以欺騙的手段,壓榨自己同胞的人。因此成為被人討厭及排斥的人。人們對他的態度由不在乎他是否看到耶穌,即可顯示。他的其他背景包括他很富裕,又有地位,且他的身量矮小。
o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他為什麼想看耶穌?從他被人排擠看不到耶穌之後,願意不顧身分爬上樹,可以看出這不單只是好奇而已。可能的線索在於他和耶穌之間的對比,一個廣受歡迎另一個遭人排斥。是否因而他想看看耶穌何以能那麼受歡迎。從這個期望顯示,他的內心有一個被人尊重歡迎的渴望,卻在實際上遭受被人排斥的無奈。
o 從耶穌到了樹下主動招呼他,顯示耶穌認識他(並不是以前見過),也知道他在樹上。這些顯示耶穌似乎本來就是來尋找他。
o 耶穌要去住在他家,表示祂對這位被人唾棄的撒該的完全接納,耶穌為此甚至遭人議論也不在意。這樣的行動對撒該一定帶來極大的震撼,這也極可能是他改變的因素。
o 撒該的改變:1) 他認定耶穌為他的主。2) 他願意按舊約律法賠還他所虧負的人四倍。可以想像的是他可能因此而傾家蘯產,但他不顧惜。對比於他願意去作稅吏的緣故,一定是因為愛錢,現在他不再以錢財為他人生的標的,因為他找到神的接納和愛。3) 他開始去愛,關懷窮人。
o 耶穌最後的結語指出本事件的主旨:神的救恩要臨到像這樣一位被人唾棄的人,因為他也是值得神拯救的人。
o v10是全本路加福音的鑰節,也是本事件和整個大段落的註腳 – 基督成為人子,來到世上,為要拯救那些原屬於神,卻失喪在罪惡中的人。
· 19:11-27 托付銀錢
o 這段經文和太 25:14-30有相似之處,有幾個特別之處:1) 提到講這個比喻的緣由,是因為當耶穌接近耶路撒冷時,門徒以為神國完全實現的日子已經來到。藉這比喻耶穌告訴他們,時候未到,祂還要再離開,但有一天要回來。2) 所使用的銀子的數目不同。3) 提到當衪回來時,要除滅仇敵。
o 神的國是指神的掌權,神的國在耶穌—神國的君王來到地上時,已在地上建立了,但是神國完全的實現,有待祂的再來。在現今的世代中,神國是無形的存在那些尊祂掌權的個人和群體中。這個概念我們稱為已然而未成 (already but not yet)。
o 這個比喻的背景顯示,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祂在完成工作後要離開,但有一天,祂要再來。
o 當祂離開時,祂托付給祂的僕人使命,並給他們才幹以完成神的使命,到祂再來時,所有僕人要向祂交帳。祂的僕人固然是指當時的門徒,也指每一位蒙神救恩,成為祂兒女的人。我們不只領受祂的救恩,更領受祂的使命,和完成使命的恩賜。
o 當僕人交帳時,強調的是僕人是否盡忠完成主人的托付,而不在於他/她才幹的大小。相反的,才幹的多少決定神托付的使命的多少。但使命完成的絕對值不等同於僕人的價值,而是僕人是否忠心於所托。相應的數字表達的是忠心與否。
o 另一個主再來時所要做的,是審判那些拒絕祂作王的人。這對當時的猶太人和今天的非基督徒都是一個警惕。
C. 信息歸納
· 撒該歸主
o 對主的認識:
§ 祂憐憫那些被人離棄輕視的人,祂憐憫罪人。
§ 祂來到世上是要來拯救這樣的人。
§ 祂主動尋求撒該,對他顯示完全的接納。
o 對撒該的認識:
§ 他的本相—因犯罪而被人離棄。
§ 他渴望被認同及接納。
§ 他求道的熱誠。
o 救恩所帶來生命的改變:
§ 願意尊神為主。
§ 不再以世上的財富作為追逐的目標。
§ 願意面對,補贖自己的罪。
§ 從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轉變成願意關懷別人的人。
· 主的再來,主的兒女等候迎接主再來的態度:
o 忠心盡責完成神托付的使命,因此要善用神所賞賜的恩賜用於服事中。
o 一個謹慎儆醒預備迎見神的人,將得神的稱讚和獎賞;一個不盡責不忠心的僕人,要受到神的責備。
o 一個離棄神,不要讓主作王的人,必要面對神的審判。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你認為自己在眾人前最沒有面子的事情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或理由之下,你卻會不顧一切的去做這件事?請分享之。
2. 19:1-10請從這段經文中找出你對撒該的認識?從這些描述中,你認為撒該是一個怎樣的人?
3. 撒該為什麼要看耶穌?為什麼為了看耶穌而爬樹?從這個行動中,你對他內心的狀況有沒有更深入的認識?
4. 耶穌走到樹下後,對撒該一系列的反應包括那些?為什麼祂要做這些事?你從這些反應對耶穌有何認識?
5. 撒該認識了耶穌後,生命中有那些改變?這些改變也發生在你我的生命和生活中嗎?
6. 撒該的經歷怎樣反應耶穌在19:9-10的宣告?這使我們對祂的救恩和愛有何認識?
7. 19:11找出耶穌說這個比喻的時機及對象?這個比喻所闡明的要點是什麼?
8. 你認為在比喻中給銀子代表什麼含意?不同的僕人得到不同的銀子又是什麼含義?
9. 從王的稱讚和責備中,找出稱讚或責備的因由是什麼?
10. 這個比喻和今天的基督徒有何關係?如果那些僕人意指我們,這對我們有何提醒?
11. 另外有一些拒絕王的人,他們的結局為何?這是指什麼意思?給我們什麼警惕?
12.
29. 路加福音19:28-48 進聖城赴難
A. 經文綜覧
· 從本段經文開始到路加福音音的結束,是耶穌在耶路撒冷最後一週的記載。在這一週裡,耶穌和猶太當局的矛盾,到了公開和白熱化的地步,因而猶太人終於棄絕耶穌,將祂釘十字架,也導致猶太人被神棄絕⋯⋯
· 本段的記載包括耶穌光榮的進耶路撒冷,和祂潔淨聖殿。
B. 經文解釋
· 19:28-40光榮進城
o 這個進城的風格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耶穌過去行事低調,現在卻刻意突顯自己,並且這件事是耶穌主動安排的。我們在這段經文中應思考的是,這些進城的動作,分別有些什麼意義?耶穌這樣做目的是要向當時的人和今天的我們說什麼?
o 驢駒:是沒有人騎過的青年驢子。驢駒是如何安排,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耶穌先派遣人員事先去接洽好的;一說是主權柄的一種顯示⋯⋯也許如何安排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是耶穌主動的安排。
§ v34「主要用它」: 語意學,它的主人要用它; 一般而言,耶穌不用「主」自稱,所以合宜的解釋是,這是安排好的code。「這是預先安排好的口令,當這動物的主人聽見這句話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是耶穌要使用這匹驢子,就會讓他們把驢子牽走。」 (莫理斯,329)
o 一些行動的意義:
§ 騎驢駒:這個行動是要應驗撒迦利亞9:9-10 對末世彌賽亞的預言,表明這是他們所等候的彌賽亞;這位君王是公義,和平,和謙卑的。
§ 鋪衣服和樹枝(其他的福音書有記載):王下9:13,舖衣服在地上是表示對君王的尊重,根據猶太兩約間的歷史,舖樹枝在地上之義略同。
§ 呼喊:這個呼喊的內容來自詩118:25-26,這篇詩本是以色列的上行之詩,是朝聖者上行進耶路撒冷時彼此的問候,這裡可能呼喊者只是將之當作一個上行入城的問候,耶穌卻利用其中的意義顯示祂的身分和使命。
§ 由上述這些行動的含義顯示:耶穌利用這個進城的事件,正式宣示祂是他們所等候的彌賽亞。值得注意的是,這未必是當時門徒們馬上能了解的。耶穌的用意可能是藉著這事件,幫助門徒在祂受難和復活後,當祂的門徒透過復活的主在顯現中向他們的啟發,而回想這些事作為印證,並進而向我們讀者的詮釋。
§ 簡略說明彌賽亞在猶太人,和基督教信仰中的概念:彌賽亞是在以色列王國時期,當以色列人因背逆神而苦於外國強權,面對亡國的危機之際,神透過先知預言將來有一位君王要來復興以色列國。在許多先知對彌賽亞的預言中,有些是預言祂會以威榮的身分來進行拯救的工作,這可能是指祂的第二次再來;也有些先知將祂描寫為一位卑微受苦的僕人 (賽 40-66),這可能是指祂第一次來到的形象當然當時以列人是不知道這樣的區分。當以色列人被擄亡國,一直到耶穌的時代持續被外國統治,猶太人對彌賽亞的形象就愈來愈偏向威榮的,而先知所預言的受難的形像就被忽略了。此外,因為他們在政治上受到外國強權的奴役,彌賽亞的拯救,也就被著重在政治性了。真正的彌賽亞—耶穌的來到,所呈現的形象是合於舊約的預言,卻是不同於他們自己後來發展出來的政治性概念,因而不被他們所接受,但耶穌仍然要在此證明他才是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
§ 猶太當局對耶穌這樣高調騎驢進城的作風非常不滿,因此當法利賽人來責備耶穌不謙卑甚至僭越時,耶穌卻坦然接受百姓的歡呼,並為此而辯護,這是為了公開宣告祂彌賽亞的身分。
· 19:41-44 為耶路撒冷哀哭
o 除了上一段經文的信息之外,另一方面,耶穌一進耶路撒冷就預言這個城市將被全盤毀滅的信息。耶路撒冷的被毀,象徵的是猶太人被神棄絕。
o 這個預言應驗於AD70年羅馬政府攻陷耶城,並且拆毀聖殿。又於AD125年應驗,耶城再被羅馬攻陷,所有猶太人被趕離耶城。
o vv43-44是描述耶城和聖殿被毀的狀況。
o v42發人深省的話:當時猶太人對將遭遇vv43-44這樣的災難毫無所覺。
· 19:45-48 潔淨聖殿
o 這件事,在馬可福音中計載較詳細,在本福音書只是簡單提過,在此簡單提到其含義。
o 這個事件在約翰福音中的記載在時間上和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三卷福音書的總稱)不同,有人認為是兩次潔淨聖殿,也有人認為是同一次,可能符類福音的時間順序較正確。
o 當時聖殿需要被潔淨的問題:
§ 為了在聖殿敬拜,許多人因路途遙遠無法事先在家中預備好祭物,因而來到聖殿時才換錢(換上聖殿幣,這是當時的規定)和買牲畜可能是必要的行為。
§ 問題在於:
§ 這個在聖殿換錢買牲畜的行為,存在了假借宗教而行不法和中飽私囊的內幕,這不法的作為,在聖殿的系統中從上到下成為一個腐化的共犯結構。
§ 此外,這不法的行為發生於外邦人院,顯示聖殿已不在乎要有外邦人院存在的意義及精神和目的了,甚至外邦人院荒廢到被人當作搬東西的捷徑。神揀選以色列人,是要透過他們成為神的見證,吸引外邦來尋求神歸向神,因此聖殿中有外邦人院。從這事件看到,當時以色列人不但沒有努力向列國作見證,反而壟斷了神的救恩,不再有外邦人院了。這使得他們離棄了神原本揀選他們的目的,這個狀況也導致後面經文中提及以色列人被離棄。
o 此事件顯示導致猶太人被神棄絕的兩個原因:1) 宗教系統已經全盤腐化。2) 離棄了神給他們成為萬民見證的托付,也壟斷神的救贖。
C. 信息歸納
· 耶穌將要面對受難,因此祂不再避諱自己的身分,反而公開的藉進城的方式,向門徒和眾人宣示祂是那位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祂的進城,應驗了舊約的預言。祂的宣示,招致猶太當局公開的反對,導致後來被殺害。
· 猶太人也面對神的棄絕,導致幾十年後耶城和聖殿被毀。以色列人被棄絕的原因及鑑戒:
o 棄絕神反對耶穌 (將耶穌釘十字架)。
o 信仰已經腐化,成為詐欺牟利的工具。
o 壟斷神的救贖,沒有向外邦見證的功能。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遊行或慶典,其中最吸引你注意的是什麼?
2. 19:28-38請找出耶穌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的過程,有那些特別之處?這些特別的作為,如騎驢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3. 你認為耶穌這次進城的姿態和衪向來的行事風格有何不同?為什麼祂會這樣?
4. 19:39-40法利賽人如何回應耶穌如此高調進城這事?為什麼?
5. 19:41耶穌哭泣的預言耶路撒冷的未來,是指什麼事件?請知道的人談談在歷史中的應驗。
6. 19:41-44如果耶穌為此哭泣,為什麼神仍然讓耶路撒冷遭災?請在本段中找出遭災的原因。
7. 19:45-48為什麼耶穌對猶太人在聖殿中作買賣這樣生氣?這個買賣的作為如何反應猶太人的信仰狀況?
8. 如果今天耶穌要進入你的「心門」,你會如何回應?像群眾?像法利賽人?
9. 猶太人的狀況和結局,對你有何提醒?
30. 路加福音20:1-47 正面交鋒
A. 經文綜覧
· 這段經文的重點在耶穌和反對祂的人—公會成員之間直接的衝突,包括猶太當局對耶穌權柄的質問,耶穌以比喻回應他們將被神棄絕,以及當局對耶穌一連串的問難以便抓祂的把柄。在這些對話中顯示公會要殺耶穌的決定和理由,也顯示猶太宗教系統被棄絕的事實和理由。當時猶太人的態度可以成為我們的鑑戒。
B. 經文解釋
· 20:1-8 質問權柄
o 質問者—猶太公會成員
§ 祭司長—聖殿中的神職人員,他們屬撒督該人。
§ 長老—公會中的非神職人員。
§ 文士—猶太人中的律法學者,負責抄舊約聖經,解釋,教導和應用猶太律法的人。
§ 猶太公會是由這三種人組成,因此他們的質問代表猶太公會的質問。
o v2 「作這些事」:應該是指耶穌潔淨聖殿的事;因為這件事已經侵犯了公會成員的利益了。
o v2權柄:可能公會認為只有屬於猶太宗教系統的成員才有權柄做耶穌所做的事,耶穌卻提出真正的權柄來自天上。
o vv3-4耶穌反問的用意
§ 一方面表達祂的權柄和約翰的權柄來自同一個出處。
§ 另一方面祂藉此反問指出他們的問題不是為了求真象,而是懷著成見和惡意的試探。
§ 從他們被反問後的商議顯示:這個反問將難題拋還給他們,其難題在於,由於約翰所做的事,使約翰被百姓認為他行事的權柄是從神來的,這是連宗教領袖也無法否認的,否則百姓將會群情激憤。因此,這些公會成員只能有一個答案,即約翰行事的權柄來自天上。但是質問者是惡意的,他們不願回答是從天上來的,又知道若回答是從人來的,必會站不住腳,因而只能回答不知道。
o 耶穌藉這個詢問顯示公會存心不誠,當公會拒絕回答時,耶穌也拒絕回答。理由在於,若是存著惡意的質詢,那麼多加解釋也沒有意義,因為偏見和存心,已經成為認識真道的迷障了。
§ (對於一個慕道者,如果是誠懇的尋道,總能得到神的回應,如果懷著偏見,總是很難認識真理,其道理和本段有類似處)
· 20:9-19 園戶比喻
o 耶穌隨即以一個比喻來回應猶太人的惡意。這個比喻是針對這些猶太人而講的,指出存著惡意拒絕神的,必被神棄絕。這一個故事是一個比喻,需注意其重點,也留意其解釋不要過度引申。
o 地主出外將土地出租是一個很平常的事,要求收地租(v10之意)也是正常的。
o 以色列人承受神的托付,好像是園戶租園子,他們不但沒有獻出「果子」,成為萬國的見證,反而在舊約時代常常逼迫神的僕人。
o 耶穌的比喻也預言,他們還會殺害兒子(耶穌自己)。
o 耶穌又預言,因為以色列人的行為,他們的特殊恩寵將會被剝奪,且會轉給別人。
o vv17這段經文出於詩118 :22-23
§ 「所棄的石頭」:指以色列的君王或以色列。
§ 「匠人」:指列國,或列國的君王。
§ 「房角的頭塊石」:指門拱的拱心石,或指地基的基準。
o v18a掉到石頭上跌倒:指被石頭毀滅。v18b被石頭砸得稀爛:指將來的審判。(莫理斯:338-9)
o 按舊約時代的了解,當世人在建造世上的文明,發展世上的歷史時,以色列在他們的眼中是被輕視的,但在神的作為中卻使之成為救恩歷史發展的重要基石。在此耶穌也以此表明,衪自己也是被以色列人所輕視的,然而在神手中卻成為救恩的基石。
o 耶穌藉此指出猶太人辜負了神給以色列的托付,並且當神子來完成衪應有的使命時,他們更將之傷害。再度指出這是他們被神棄絕的原因。
o 本段的最後指出耶穌對他們的責備,引起了他們的怒氣,因而使他們決意要捉拿祂,由於考慮到耶穌的聲望,他們不能任意行事,因此而有了以下的問難。
· 20:20-26 問難一:納稅問題
o 以下記錄了兩個問難,這樣的對話,本來在當時不同學派的拉比中是極為常見的學術辯論,也用於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教學對話。但是在這裡卻隱藏了不良的動機,要抓住耶穌的把柄入祂的罪。
o 這裡提到「奸細」來質問,在馬太和馬可中提到是來自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
§ 希律黨人:指一班擁護希律王朝,支持羅馬政府的人,他們反對耶穌的理由可能是擔心祂是一個革命分子,祂的造反既影響了當地的穩定,也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
§ 值得注意的是法利賽人原本是反對希律黨的,但是在面對共同的「敵人」時,卻願意和他們合作。
o 他們向耶穌提出的問題存有陷阱:若耶穌回答應該納稅給該撒,則祂「干犯」了猶太的傳統和國族精神,會招致猶太國族主義者的憤怒。若祂基於猶太國格的立場主張不應納稅給該撒,則祂犯了羅馬律法。這個問題似乎無論如何回答,都對耶穌不利。諷刺的是,反對納稅給該撒,一直是法利賽人的立場,他們為了找耶穌的把柄,卻甘願放下這個原則。
o 耶穌答覆的含義:一方面針對違背猶太人的律法,由於你們自己帶了有該撒像的錢(這個錢幣因為有該撒的像而被法利賽人認為是冒犯猶太信仰),表示你們自己認可這個錢幣,因此你們沒有權力指責我干犯律法,因為你們自己也認可。另一方面顯示祂所宣示的國度是無關地上的政權,祂來世上的目的,也不著眼於為猶太人推翻羅馬政權,這顯示彌賽亞的來到,著眼點不在政治。
· 20:27-40 復活問題
o 撒督該人:另一個猶太黨派,他們主要是祭司階級,在當時由於和外國統治階級的關係良好,他們掌握聖殿,經濟和民事事務。屬於希臘化自由派的猶太信仰立場。
o 撒督該人反對復活的觀念來自希臘思想的影響,他們的質疑出於理性化的角度,認為不合理性(超越理性驗證或違背理性)的信仰元素應被排除。
o 他們問這個問題是要以理性的角度來難倒耶穌:如果耶穌明確肯定有復活,卻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一方面會失去同意撒督該人的人們的支持,且會因而讓人認識祂不夠有智慧回答這個問題。
o 耶穌的回答有兩方面:1) 耶穌指出他們的問題是用人的經驗來作為理性的根源,卻不知道這一個主題是超出人的經驗的(人必有娶嫁是現世的生活經驗,因此很容易認為此經驗可以延伸和投射到各領域去,卻忽略有些特定領域是不受此經驗拘束的。2)耶穌所提的正面證據,用英文的說法:「我是…的神」 (參出4) 是現代式,表明這是一個恆常的狀況(過去式,現在是,未來也是),若列祖將來沒有復活的可能,神在對摩西說時,應該用過去式的我是(I was )。
· 20:41-45 耶穌的反問
o 猶太拉比之間的辯論,常在一方提出一個問題將對方難倒之後結束(他們常是交互問答)。這一段是敘述耶穌在此提出一個問題難倒了他們,結束了答問。
o 在問題中,耶穌所引用的經文是詩110:1,這一篇詩篇在猶太傳統中公認為彌賽亞詩篇。
§ 第一個「主」:指神(父)。
§ 第二個「主」:指彌賽亞。耶穌指出大衛稱呼「我主」(我主彌賽亞),是他的後代。
o 這一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彌賽亞位格的雙重性。祂是從太初存在的神子,也曾降生為大衛的後裔。當法利賽人不明白這個事實時,就無法回答這個看來矛盾其實協調(paradox)的道理了。
o 耶穌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彌賽亞是大衛後裔的傳統,而是要藉這一個異常處,指出彌賽亞的身分和作為是超乎他們傳統所了解的。而這個耶穌所質疑的傳統是由文士發展出來的。
· 20:46-47 防備文士
o 這一個段落是提醒眾人要留意文士的表裡不一。表裡不一:外表敬虔內心邪惡,他們行為的問題是喜愛外在的虛榮。耶穌也預言他們這種狀況要受更重的刑罰。
C. 信息歸納
· 猶太當局的鑑戒 – 宣稱遵行律法,實際所行的卻破壞律法。這顯明於:
o 他們沒有按照神的托付,活出向萬國作見證,使萬族蒙福的樣式。
o 他們離棄神,殺害神子。
o 存邪惡的動機,要置人於死地,且試著用高明的手腕來實行。
o 為達陷人於罪的目的而放棄自己的立場。
o 他們有對律法的知識,卻無生命的表現。
· 部份基督教道理的顯明 – 基督教和猶太教之區別:
o 基督教信仰和政治:這個信仰所建立的國度是屬靈屬天的,無意用政治的手段達到更新世界的目的。但這並不表示教會和政治可以完全隔絕。
o 對復活的生命:和現世的生活方式,有許多不同之處,以婚姻為例,屆時將沒有婚姻的實踐和制度了。
o 對彌賽亞的認識:是先存的神子,道成肉身而為人的後裔。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你有沒有過剛升官,或得到一個獎,卻有人來挑戰你的榮譽?請分享你如何面對之?
2. 20:1-8當猶太當局來質問耶穌的權柄時,為什麼耶穌拒絕回答?這和祂的反問有何關係?
3. 20:9-18耶穌講這個葡萄園的比喻是針對誰講的?比喻中的園戶,地主,兒子分別指誰?確定了每一個角色類比的對象後,整個比喻的重點是什麼?這和耶穌所引用的經文有何關聯?
4. 20:19猶太的當權者在聽完這個比喻後,想要捉拿耶穌,這個行動如何印證比喻的信息?
5. 20:20-22為何猶太的領袖要來問耶穌可不可以納稅給該撒?回答這個會面對什麼陷阱?
6. 20:24-25耶穌的回答又有什麼意義?祂的回答如何化解祂所面對的危機?
7. 請小組中的人解釋弟弟娶嫂嫂的條例。依此條例,20:27-33撒督該人所提出來有關復活的難題是否合理?
8. 20:34-36耶穌指出撒都該人有什麼認知上的侷限?
9. 20:37耶穌所引用的聖經來自出埃及記3:6,為何這段經文可以作為人死後復活的證據?
10. 曾經有人質疑過你的事奉或信仰嗎?你如何回應?什麼是你的確據及根源?
11. 從耶穌對撒都該人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復活後的生命和現今生活是有差異的。請談談你對復活的認識,和它對你的意義,和現在的生活有何關聯?
12. 這次查考的整段經文都講到猶太人,他們的作為和結局,對今天的你我有何提醒?請分享對你最有意義的一點。
31. 路加福音 21:1-38寡婦奉獻及末世預兆
A. 經文綜覧
· 這章經文記載耶穌對末世和耶路撒冷在AD70年陷落的預言。整章中似乎vv1-4節和前面一章的內容較連貫,在查經時可考慮和前一章放在一起,或從上一段20:45開始談起。
B. 經文解釋
· 21:1-4 寡婦的奉獻
o 這段經文和上段形成一個對比,上段提及文士們重視外表的敬虔,實際上卻表裡不一。這一段則指出敬虔的評價不是由外在來評估,而是由內在的態度來衡量。在此看到耶穌所嘉許的奉献是像寡婦那樣的奉献。奉獻的價值,不在其表面數字的多少,而在於奉獻背後的動機是否甘心願意無保留的獻上,而不是行有餘力給些什麼。(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和前段的對比,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敬虔,敬虔不是由表面的形式來衡量,而是在乎內心真正的態度所產生外在的表現。)
· 21:5-37 末世的預言
o 末世的意義:末世(the last days)指末後的世代要發生的事。有關末世的時間範圍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指耶穌第一次降生到祂再來之間的時期(來1:1-2; 徒2:17)。另一種觀點指耶穌再來前的一段短暫時間。前者是較被接受的觀點。
o 本段經文在路加福音並未提及講論的地點,但在馬太和馬可提及vv5-6是在聖殿,v7以後是在耶城外的橄欖山上。耶穌在這段經文回答門徒兩個問題: 1) 聖殿被毀的時候。2) 這一切事(末世)成就的預兆。因此這段經文的解釋有三種看法:1) 純粹解釋末世的預兆。2) 預言聖殿被毀也預言末世(預言的雙指性)。3) 部份經文是指聖殿被毀,部份是指末世。
o 無論如何,這段講論中耶穌一方面透過聖殿被毀,指出猶太敬拜系統的被廢和他們離棄彌賽亞的審判。也在其中作為祂對門徒在祂離世後的勉勵。
o 對末世的看法耶穌強調:對於「時候」要平衡看待—時間的緊迫與否;苦難和逼迫中的應許;謹慎預備。
§ vv5-7講論的緣由—聖殿被毀的預言
§ 對殿宇的稱讚—從基督教的觀點,以色列的歷史中共有三座聖殿—所羅門所建,所羅巴伯所建(西元前第五世紀左右), 希律大帝所建。據說希律的聖殿其華麗勝於所羅門之殿,但毀於AD70。(從猶太人的觀點,他們認為希律只是修建所羅巴伯的聖殿,所以是兩座。)
§ 這事在路加並未清楚指何事,但馬太指明是指耶穌降臨的事。因此耶穌的回答包括耶城被毀和祂再來前的事。
o vv8-11末世的疑惑
§ 這段經文指出有三件事是末日的初期預兆,但這三件事是初期預言,出現時不要以為主來的日子已迫近,這教導的目的是要我們不要太繪聲繪影的強調。
§ 這三個預兆是:1) 有人冒基督的名行騙—可以從歷史舉例子,如統一教。2) 戰爭。3) 自然的災難。
§ 一般而言,這三件事從初世紀到現在都有,而每個時代都會感覺這個時代最多,因此耶穌的評論是:這是末世的起頭。
o vv12-19信徒的遭遇
§ 會被逼迫,這是一個廣義的觀念。
§ 逼迫的來源:
§ 公會:這裡可以解釋為在初世紀受猶太公會的逼迫(也可以擴大為後來其他宗教團體的逼迫)
§ 法庭:指世俗團體的逼迫,或政治上的逼迫。
§ 來自最親近的人的逼迫:這裡當然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家庭的逼迫,而是強調也會受到來自最親近的人的逼迫。
§ 在逼迫中的應許:聖靈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教導我們如何分訴,使逼迫最終成為見證,我們能夠得著保全。
§ 因此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神的兒女活在世上,難免面對逼迫的事實,但神應許必眷顧保守我們。
o vv20-24大災難的臨到
§ 這段經文是最有爭議的一段:爭議點在於這是專指聖殿被毀?或是專指末世的大災難? 或是同時指這兩件事?
§ 關鍵在於v20,它是指AD70年提多將軍攻入耶城時的狀況?或是未來有一個列國圍攻以色列的狀況?
§ 相應的預言是,會有極大的災難臨到。對災難可怕的形容,設法逃命,即使逃也很艱難 (懷孕和奶孩子的很難逃,災難不要發生在冬天,才有逃掉的可能)。
§ 另一個相應的現象是假先知的出現,且連「選民」也被迷惑。
o vv25-28人子的再臨
§ 這段經文無疑問的是指主再來之前的預兆。
§ 天象混亂的概念可能來自賽13:10; 24:21-23; 34:4 和結32:7。其解釋有可能是指整個宇宙的混亂,也可能只是象徵神審判的可怕。
§ 人子降臨的方式:榮耀的,公開的; 其中所顯示的含義是,祂不會再以人身的形式出現,祂也不會「抽象」的臨到 (這和耶和華見證人的觀點不同)。
§ 祂的降臨對我們基督徒的意義在於,那是我們脫離現今苦難的時候。
o vv29-36人子再來的時間和預兆
§ 要看預兆—無花果樹的比喻。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指以色列的復國;另一個解釋是認為這只是一個比喻,提醒我們要注意前面所敘述的許多現象,由此體察主再來的時機已臨近。
§ 這世代:一種解釋是指人的一代,如果這樣,那麼耶穌的話有應驗嗎?有人說應驗在耶城被毀。另一個解釋是指整個末世。
§ 但是確切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裡不一定指以神的身分,基督不知道,而是強調,除了神以外,再大的特權身分地位或智慧的人都不可能知道。其含義為,不要去推算,而是隨時保持儆醒。
§ 保持儆醒在此的具體表現是:1)不要沉溺於世俗慾望的追求,也不要讓現世的思慮來纒累我們。2)常常禱告。儆醒的目的能使我們謹守對神的信仰,服事神的忠心,使我們能在神面前交帳。
C. 信息歸納
· 面對末世的來到,耶穌不斷提醒的是—要謹慎
o 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勇於面對挑戰和逼迫,要努力完成神在福音使命的托付,要留心徵兆保持儆醒。在不觸及分歧的末世解釋時,耶穌提及信徒在祂離開時面對的挑戰,是為了信仰受逼迫,在逼迫中有聖靈的扶持,在逼迫中推展教會的使命。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談談我們如何從自然的現象察覺到某些天氣季節的改變。
2. 21:1-4 耶穌如何看待財主及寡婦的奉獻?這如何調整我們對奉獻的態度?
3. 21:5-7當耶穌在對眾人說聖殿將會被毀時,衪的話對當時正在欣賞稱讚聖殿的人聽了有何反應及感想?
4. 耶穌在21:8-19的談話中,明確指出末日的來臨和聖殿被毀的時間是不同的,衪對門徒有那些關於末日來臨的教導?
5. 21:10末日來臨前門徒及教會將會面對些什麼考驗?
6. 21:14-15; 18-19耶穌除了提到許多逼迫要面對外,衪也提到那些安慰的應許?
7. 21:20-24 耶穌重新提到耶路撒冷城將被毀的預言,衪告訴眾人在那時該如何行?為什麼?
8. 21:25-28 主再來前的景況是什麼? 人子要如何來到?衪的門徒應以何態度來迎接主的來到?
9. 21:29-31 無花果樹的比喻,它的重點是什麼?這比喻的信息如何回答了門徒在v7所提的問題?
10. 21:32-36 耶穌在這幾節的話如何安慰門徒?以及提醒門徒們要如何預備?
11. 耶穌的這段有關末日的講論,是否令人感到沉重?給你些什麼提醒?
32. 路加福音22:1-46 最後晚餐及橄欖山禱告
A. 經文綜覧
· 這一整章經文有幾個重點:1) 交待耶穌被捉拿的背景和捉拿前夕的最後晚餐。2) 耶穌在橄欖山(客西馬尼園)的禱告。3) 耶穌被捉拿和彼得否認主。4) 耶穌在猶太人前受審判的經過。 (本次查經將只著重在前兩個重點;後兩個留待下一次查考。)
· 連同下一章(23章),這些信息幫助我們認識和確立耶穌的死是為了給予我們救恩。因為1) 祂的受難是無辜的。2) 耶穌事實上是有機會逃避死亡,但是祂卻拒絕。3) 門徒的背離,因此不可能在事後假造祂的復活。在本章中,我們可以確認如約翰福音10: 17-18所言,捉拿和受審的過程顯示祂的受死是祂自願的,為要順服天父為拯救我們而死。
B. 經文解釋
· 22:1-6 猶大賣主
o v1有關節期:猶太人的傳統在尼散月(陽曆3-4月間) 15日過逾越節,接下來一個禮拜過除酵節。此時是在逾越節前的週間。
o v2當局者的計謀:
§ 經文顯示祭司長和文士已經計畫要殺耶穌,但是百姓對耶穌的愛戴使他們有所顧忌。v2顯示的是他們想加害耶穌卻不敢在白天公開的做,可能是顧忌耶穌的人望,可能是怕耶穌真的是一位鼓動背叛者,也可能他們對捉拿耶穌有點理不直氣不壯。但是他們卻不知耶穌在晚上的停留之所(可能每天都不同),這使得他們的捉拿行動需多費手腳。
o vv2-3上述的背景間接提供猶大為了貪財而賣主的機會。猶大賣耶穌的方式,基本上是通風報信,告訴公會耶穌晚上停留的所在,也可能是晚上帶他們去捉拿的時候,幫助捉拿的人指認誰是耶穌。
o 有人認為猶大賣主是耶穌受害的一個必要工具,藉此合理化猶大的(無辜)作為,其實這樣的想法是無意義的。沒有猶大,官府仍可以捉拿耶穌,只是需多費工夫。因此猶大的作為絕不是神的安排,他也不是神手中的棋子用來成就耶穌的死,而是源於他的貪財,只是他的貪心,恰成為耶穌被捉拿的一個管道。
· 22:7-23 逾越節前的晚餐
o v7除酵節的第一天:應是尼散月15日,可是宰羊的日子應是14日,這裡可能是採用一個通俗的觀點—這個節期開始於14日晚上,而非15日晚上。因此通俗的習慣會在14日晚上吃一個「逾越節」的宴席,但是在15日才會吃真正的逾越節宴席。
o vv8-13筵席的地點:這個地方根據傳統是馬可的家,因為馬可的母親常常接待耶穌。由門徒接洽的過程來看,這個地點是耶穌自己早已安排好的。
o 聖餐的設立:
§ vv14-20的記載是現今教會每月守聖餐的來源。
§ 這個聖餐是耶穌和門徒並一切信祂的人立約的表示。透過祂即將的死所成立的救恩,祂和我們立一個新約(如同神在西乃山和以色列人立的舊約一樣),祂要成為我們的主及拯救者,我們要成為祂的子民。
§ v19門徒吃餅象徵吃祂的身體:祂的身體進入我們身體中,象徵祂道成肉身,代替我們,而後代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
§ v20立約的血源於創世紀的概念,立約需要流血起誓,沒有流血就沒有贖罪。耶穌用祂自己的血成為和我們立約的憑據,表示祂絕不背約。
§ 現今我們領聖餐的意義:透過領聖餐,紀念主為拯救我們而死,藉此得到激勵,屬靈生命得餵養。
§ vv15-16指的是彌賽亞的筵席:根據猶太人的傳統,彌賽亞來到時會有大筵席。這個預言的完全應驗,是指主再來之時。因此這句話給予聖餐另一個意義是,期待主的再來是我們的盼望。
o vv21-22耶穌預言門徒中有人要賣祂。「賣」實際上的意思更像背叛,因此才造成門徒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會「出賣」耶穌。
· 22:24-30 對門徒的勉勵
o v24門徒爭論誰為大:門徒對耶穌在當時的表白並不了解,只是隱然感覺有大事要發生。就他們的了解(誤解),這個大事是政治性的,即耶穌要以一個政治性彌賽亞的身分來推翻羅馬政權。因此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誰可以在新政權建立後居高位。
o vv25-26耶穌首先回應,在神國度中,權力的行使和世俗完全不同。神國中的原則是,為首的或為大的是為了要服事而非管轄。
o v27當耶穌揭示這個原則時,特別提及祂自己在他們當中活出這樣一個謙卑服事的榜樣。
o vv28-30耶穌在面對門徒的分爭時,祂的反應不是責備而是提醒。耶穌也表達,他們誠然要受到祂的重用,但是神的國度不是地上的政體,而是屬天和屬靈的。
· 22:31-38 預言彼得失敗
o vv31-32耶穌先預言門徒會在惡劣的景況中,然後預言彼得的失敗。
o 耶穌預言的目的和意義:這樣的預言顯示一切都在耶穌的掌握中,因此當門徒失敗後,他們較容易重新站起。
o v31篩麥子:指考驗或試探。當麥穗被篩,壞的(殼)留下來,好的(粒)透過去。撒但想利用這樣的機會讓門徒都「留下來」,在門徒中,彼得會遭遇明顯的失敗。
o vv35-36耶穌預言當祂被抓和受害時,在如此惡劣的處境下,門徒會面對極大的信仰考驗。而那時撒但也藉機想要得著他們,因為當人信心軟弱時,是最容易被魔鬼得著。
o 耶穌為何明知門徒會失敗卻容許他們失敗?有時候神容許我們經歷失敗,使我們從中學習許多寶貴的功課。彼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o 彼得的例子:原本對自己的熱心和忠心很有把握,甚至自負。後來從失敗中認識他自己是不行的,惟有倚靠主。他也在這個經歷中認識主對他完全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參約21)。
· 22:39-46 橄欖山的禱告
o 其他福音書都提到這個禱告是在客西馬尼園。客西馬尼的原意是榨油廠,是一個橄欖園,在橄欖山地帶。
o 耶穌的景況:面對極大的挑戰及孤單。
o 耶穌為何顯出傷痛?概略的說是怕整個上十字架的過程,可能是因代替人的罪而遭父的忿怒和厭棄的經歷。
o 耶穌成為順服者的典範:在順服不下去且有權不順服的時候,仍甘心順服。
o 耶穌的勉勵:儆醒禱告是使我們勝過肉體軟弱重要方式。
C. 信息歸納
· 我對神的奉獻和委身--毫無保留? 猶大的鑑戒—貪戀世俗;彼得的鑑戒—自負,倚靠自己。
· 對聖餐含義的體會和領聖餐的態度;順服神的含義和實踐;主的無辜受難和基督徒在無辜中的苦難。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分享最令你難忘的一餐飯?為什麼難忘?
2. 請一位組員(或帶領者)簡單介紹逾越節的由來及含義。
3. 22:3-6祭司長及文士如何找到殺害耶穌的方法?這使你對猶大有何看法?
4. 為什麼耶穌特別看重這次的逾時節晚餐 (參vv15-16)? 這和「神的國」有何關係?
5. 22:19-20耶穌如何重新定義逾越節的餅及杯的含義?
6. 22:24-30 耶穌如何重新教導門徒在「神的國」和 「世上的國」有何不同的法則? 你有同感嗎?
7. 22:31-34 你想彼得會如何體會耶穌對他說的這段話? 為什麼耶穌要對說這段話?
8. 22:35-38 為什麼耶穌要對他們說這段話?有什麼含義?
9. 22:39-46 耶穌的禱告及其處境的描述,最令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
10. 如果你也受邀參加這最後的晚餐,飯後也一起到橄欖山參加他們的禱告會,你會如何向別人描述你的感受?那一個場景或耶穌的談話影響你嗎?
33. 路加福音22: 47-62 耶穌被捉拿
A. 經文綜覧
· 從本段經文開始到23章的末了是耶穌道成肉身的最後一段旅程,走向最艱難痛苦的目的地 – 十字架的受刑。本段將重著在耶穌被捉拿的過程及彼得三次不認主。
B. 經文解釋
· 22:47-53耶穌被捉拿
o vv47-48指認的信號:這個親嘴的信號是學生見到老師時慣常的禮節。猶大的信號顯示這些捉拿者並不熟悉誰是耶穌,因此需要指認。用此信號是一種奸狡的方式,隱藏了出賣的動作。
o vv49-50門徒的反應:這裡提到有一個門徒出手攔阻人捉拿耶穌,用刀砍下大祭司僕人的耳朵。這個下手的人從其他的福音書可以知道是彼得。
o vv51-53耶穌的回應:耶穌所表達的是寬恕,以德報怨,因此他醫治了那人的耳朵。祂也表達祂白天在聖殿公開露面,他們卻不敢在那裡公開的捉拿祂,只敢在黑夜偷偷捉拿,顯示這個捉拿並不理直氣壯。
· 22:54-62 彼得否認主
o 耶穌先被帶到大祭司處受審,在談到受審的經過前,路加先談到彼得的否認主。
o 彼得三次否認:顯示這個否認的行動不是一時的疏忽,而是相當撤底的失敗。而且他一次一次的否認,愈來愈堅決。
o 何以彼得先前的表現和現今的表現大相庭逕?可能是因為他害怕,可能是他失望。如果是因為他害怕,可見人是多麼的不可靠。
o 耶穌預先告訴彼得他要失敗的用意(21:31-32):耶穌沒有改變這個事實,可能有時神沒有攔阻我們的失敗,是為了讓我們在失敗中學習更重要的功課。而預言的告知是為了責備,或是為了將來的挽回?從符類福音本身的敘述和約翰福音可以知道,那是為了挽回和醫治作預備的。
C. 信息歸納
· 本段經文看到耶穌的兩個門徒如何深深的傷害自己的老師:
o 猶大賣耶穌,彼得公開否認和耶穌的關係。本段經文沒有提到猶大的後續反應,太27:1-5記載猶大後悔但已來不及,他便自縊死了,一個很可惜的結果。
o 彼得否認耶穌之後大大痛哭一番顯示他的自疚,並在後續的行動仍忠誠於耶穌,顯示他的真正悔改及更新。
o 他們兩人的故事提醒我們得罪神之後,不要只停留在後悔,乃要積極尋求神的赦免,及行動的改變及更新,因為神是樂意饒恕的神。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組員分享在面對危機時的反應是如何?冷靜?感到壓力?其他⋯⋯?
2. 22:48來捉拿耶穌的人為何需要猶大的暗號?猶大做了這事的反應是什麼?(參太27:1-5)
3. 22:52這些人帶著什麼東西來捉拿耶穌?耶穌在vv52-53的一番話顯示這些人是帶著什麼心態來捉拿耶穌?
4. 22:49-51的事件是彼得所做的,由這事可看出彼得和耶穌的關係有多深?
5. 22:54-62 的事件也是彼得所做的,為什麼他會有如此前後不同的表現?
6. 22:61 當耶穌轉過身來看彼得時,你想彼得心中會有些什麼衝擊? 他的痛哭顯示了什麼?
7. 試比較猶大及彼得在得罪神時的反應有何不同?那一種是比較積極理想的回應?為什麼?
34. 路加福音22: 63-23: 31 耶穌受審判與定罪
A. 經文綜覧
· 這段經文延續上一章,繼續談到耶穌在政治人物面前受審,以致最後被定罪的經過。
B. 經文解釋
· 22: 63-71公會前受審
o 23:63-64在談到罪名的審判前,路加先提到在審訊過程中,耶穌所受到羞辱和刑求。
o 23:66-71公會需要找到一個罪名才能向彼拉多交待,平息百姓的疑惑,維持他們的形象。
o 別的福音書中提到,指控者的見證不相合:根據舊約律法(申19:15),法庭指控需2-3人的證詞方能成立。馬可記載這些指證的問題是彼此不一致,因此罪證都不能成立。
o 別的福音書也提到耶穌不言語的含義:祂不自辯,但即使祂不自辯,指控仍無法成立。
o 路加記載的重點是耶穌被公會定罪的證據。指控成立的關鍵在於大祭司的問話,他的問話包括耶穌是不是神的兒子,和耶穌是不是彌賽亞,這兩個問題被放在一起的原因,可能是耶穌主動將之合在一起的。
o 22:67b-69耶穌的答覆:這應該是祂唯一的答覆,若祂不答,則表示祂不承認這個事實。若祂不承認,則因為找不到證據,公會不能定祂的罪。但耶穌反而在這個時候說話承認祂的身分。因為祂不能在此時沉默,使人誤以為祂不是神子,也因而使得公會對祂的指控成立。耶穌回答的內容主要來自但7:13,「坐在權能者右邊」則來自詩110:1。
o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是因為說了這話,使公會抓到定罪的把柄。這句話是否可能是謊言,耶穌為什麼在這生死關頭用這句謊言,將自己送上十字架,如果祂事先未料到結局,後來有沒有翻供的可能?
· 23:1-6 彼拉多的審判
o 由於公會沒有定人死罪的權柄,因此他們必須交由巡撫彼拉多的認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所控訴的罪名和在公會審訊時的罪名是不同的。
o 主要的罪名是:1) 禁止納稅給該撒。參路20:21-26,可知這是誣陷。2) 猶太人的王。猶太人的王當然可以說是彌賽亞的另一個說法,但是這裡突顯的是政治性的含義,而忽略了宗教上的含義,因為這才可能讓耶穌在巡撫前定罪。
o 因此彼拉多以此相問時,耶穌的回答也是模糊的,一方面祂不能否定祂彌賽亞的身分,再者祂知道彼拉多詢問時的含義是政治性,祂不能直認不諱。
o 彼拉多的審訊不會只是經文上的一句對話,只是路加沒有詳細的記錄。最後他認為根據羅馬法,耶穌是無辜的,因為沒有證據証明罪名成立。
o 但是當彼拉多作此宣示,面對指控者強烈反應時,他覺得事關重大,因而將耶穌送去給希律王,諮詢他的意見,希律王是管轄加利利地區,當時恰在耶路撒冷作客。
· 23:7-12 希律的審判
o 希律對耶穌的態度顯示如果耶穌要討好他,或者對他假以辭色,或者行個神蹟給他看,讓他高興,這對尋求釋放是有很大的幫助。
o 耶穌的反應卻是一言不答。一方面顯示,衪無意討好希律,也可能因為希律的態度和動機讓衪認為不值得回答。
o 最後的結果是希律達不到期望,轉而藐視及戲弄祂。
o 這裡路加附加一筆,從此希律和彼拉多盡釋前仇,但是並沒有明顯的線索顯示路加寫本句話的目的,可能只是歷史的記載和說明。
· 23:13-25 欲釋放而不能
o 本段提及彼拉多三次表達要釋放耶穌,卻拗不過群眾的壓力,終於屈服。可見他不是具強烈道德勇氣的人。
o 根據背景的記載,當時彼拉多的政治地位並不穩定,羅馬皇帝對他有疑慮,管轄之地也不安定,如果他得罪當地領袖,失去支持,個人政治前途將更不好,這可能是促使他屈服的原因之一。
o 23:17-8,21提及彼拉多第二次努力的方法是利用逾越節特赦釋放一個犯人的條例,欲釋放耶穌。這個條例的立意是要使誤犯或誤判的犯人有機會得釋。但公會寧可要求放一個因叛亂殺人的罪犯。可見猶太人為了要定耶穌的罪而放棄他們向來宣稱的道德原則。
o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耶穌放低姿態,或祈求彼拉多,或為自己辯護,也有得釋放的可能,但是祂沒有如此做(參約19:9)。
· 23:16-31 前往刑場的路上
o 因為耶穌經過整夜審訊而背不動十架,西門被抓來代為背負。這個事情成為一個勸勉背十架跟隨主的典範。
o 當婦女跟隨著耶穌而痛哭時,耶穌再次預言耶路撒冷的被毀。
o 耶穌用兩個形容來顯示被毀時的可怕,可怕到上一代的人為下一代所要遭遇的焦慮,可怕到人急切的想要逃,卻逃不掉。
o v31這比喻的意思:如果兇暴的事尚且臨到一個無辜的人(耶穌)身上,那麼按神的公義,更可怕的事情會怎樣臨到那些做這些殘暴不公義之事的猶太人呢?
C. 信息歸納
· 耶穌是無辜受害,並且祂是自願受難,因為若祂執意為自己辯白,是有極大的逃脫刑罰的可能。這證實了祂在約翰福音10:17-8的宣告,「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捨了,好再取回來。」也為探究祂受死的意義埋下伏筆。此外耶穌為耶路撒冷的未來哭泣,顯示猶太人拒絕神子的結果是悲慘的,也顯示耶穌在自己即將面對自己的死亡時,仍悲憫猶太人的結局。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你有過無辜受寃屈的處境嗎?當你面對別人的指控時,你如何回應?
2. 耶穌既然已經被猶太公會定罪了,為什麼還要由羅馬巡撫彼拉多審判?他們指控的罪名是什麼?和公會的罪案一樣嗎?為什麼?
3. 你認為彼拉多對耶穌的印象和態度如何?如果耶穌努力透過他得釋放,有可能嗎?耶穌有沒有這樣做?為什麼?
4. 希律呢?你認為耶穌有沒有討他歡喜以得釋放的可能?耶穌有這樣做嗎?為什麼?
5. 當耶穌被定罪後,預言耶路撒冷的未來將如何?為什麼它的未來會遭遇麼大的災難? 給我們什麼啟示?
6. 從整個審訊過程來看,你認為耶穌有多少機會逃脫死亡?為什麼祂都放棄?由此我們可以思考並認識耶穌死的意義嗎?
35. 路加福音23:32-56 十架大愛
A. 經文綜覧
· 本段是關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過程的記載,我們藉此思索耶穌受這刑罰的含義。
B. 經文解釋
· 23: 32-44 十字架上的刑罰
o 十字架的刑罰:
§ 是當時羅馬政府用於處死「賤民」犯死罪者的刑罰(所謂的賤民,指大多數非羅馬公民的人),定罪的人先要遭受鞭打戲弄,而後要背著自己的刑具從法庭走到刑場。刑具一般為兩根大木頭釘成正或斜十字或T字。抵達刑場後將犯人以三根粗釘子釘在十字架上,兩根釘雙手腕,一根釘在合併的雙腳上,而後懸掛起來。犯人這樣通常需要掛3-6天才會死亡。且懸掛極可能是祼體示眾,受人譏誚。犯人的死法是當地心引力將身體向下拉時,胸腔向下擠壓,導致無法呼吸而窒息。通常在此時,犯人會用腿將身體往上頂,使得胸腔張開得以呼吸。如此反覆,直到腿骨無力頂起身體而呼吸停止為止。因此這3-6天間,犯人受著心理的羞辱,肉體的煎熬,常會對著下面的人破口大駡,發洩自己的忿怒和痛苦。
§ 除了身心的痛苦,耶穌還承受和天父分離的靈裡痛苦,但是從祂的禱告顯示祂的饒恕和無限量的愛。
§ 眾人的反應:共同挑戰耶穌是否能夠救祂自己,從祂在世時所顯的神蹟奇事來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引致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耶穌能夠行那麼多神蹟奇事,為什麼祂不救祂自己?由此導入祂的死是為了拯救我們而死。
o 有關兩個同釘者和他們的反應:
§ 這兩個同釘的人在馬太和馬可中都被稱為強盜。
§ 兩個強盜的反應,成為對比;他們的結局也為對比。這個對比被應用為世間的兩種人:都是罪人,但一個堅持不認罪,還嘲笑耶穌。另一個之所以能在死後和耶穌同在樂園裡,一是他知道也承認自己是罪人,二是他相信基督是彌賽亞,三是他祈求耶穌的紀念。
§ v42得國降臨:在猶太人的傳統中,他們所等候的彌賽亞有一天將會得國降臨。因此當第二個強盜如此說時,表示:1) 他相信耶穌是彌賽亞。2) 表示他相信耶穌的生命不會如此終結。
§ v43樂園:一般觀點是信徒死後於耶穌再來之前的所在(居間狀態),在那裡人的靈魂和神同在,身體在耶穌再來時才從新得著。
· 23:45-49耶穌斷氣時的現象和含義
o v44遍地黑暗:耶穌斷氣時應該是一天當中最亮的時刻。這時卻遍地黑暗是一個異常的天象,保守的解釋是顯示這個事件極不尋常。也有學者解釋為這是神的忿怒彰顯,因為神子被人棄絕,或因為釘在十架上的,是承擔了世人的罪的「罪人」。我們可以用採用保守的解釋,比較不會引發其他神學的問題。
o v45殿內的幔子裂為兩半:從舊約聖殿的配置和希伯來書9章的詮釋顯示,這件事的象徵含義是耶穌的死使我們從此直接來到神面前,不再有任何阻隔。
o v46耶穌大喊所說的話:顯示相對於許多因犯罪而受刑的死囚,祂對自己的歸處極有把握。
o v47百夫長的見證:他的見證是對耶穌無辜的見證,可視為22章整個審判過程信息的回響。是什麼原因促使百夫長有此回應?可能的答案是耶穌臨死前的自然異象,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表現,使得百夫長有此結論。所謂「讚美神」,不是說百夫長在那裡讚美神,而是百夫長評斷的本身,表達出神榮耀的彰顯。
o vv48-49 路加以描述眾人的反應作終結,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既難過又無奈,但是因為他們遠遠旁觀,他們也是這一切事的活見證。
· 23: 50-56安葬
o 約瑟的出現,導致一個結果,耶穌不像其他死徒一樣被隨易埋在亂葬崗中(沒有清楚及具體的個人墓地),而是被獨立埋在一個墓園中,因此使得一切耶穌復活的證據,可以清析的呈現。
o 約瑟本身也是公會的會員,路加在此對他有許多稱讚,其他的經文提及他本是暗暗作耶穌門徒的,沒有足夠的線索解釋他何以在此時挺身而出。他向彼拉多要走了耶穌的身體,將耶穌葬於他原為自己預備的墓園。
o 路加簡潔的描述安葬的狀況:
§ 用細麻布細細的纏裹屍體(他處經文談到抹香膏防腐)。
§ 放在石頭鑿成的洞穴(他處經文談到洞口用大石堵住)。
§ 描述耶穌被埋葬的方式,有助於了解耶穌後來復活的一些描述和證據,包括裹屍的方式,墳墓的構造和石頭。
§ 最後談到了婦女預備香膏,和下一章串連一起,解釋他們何以去探墓,也談到接下來是安息日,他們遵律法守安息,過了安息山才去探墓。
C. 信息歸納
· 耶穌受死是為我們成就了救恩,使我們因接受而得到拯救。耶穌藉受死顯示了主的大愛,拯救,和人對救恩的需要。耶穌的大愛直接顯示祂在十字架上饒恕的禱告。此外,由人對祂的挑戰,來探索祂受死的意義,更可以從兩個強盜的反應思考人對自己的罪的看法,最後找出得救之道—信耶穌,呼求祂的名。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請一些弟兄姐妹分享你對十字架這個刑罰的認識。依常理推斷,受這個刑罰的人會有何反應?
2. 23:34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反應又是怎樣?你認為有何不同之處嗎?這使你對耶穌有何認識?
3. 23:35-38在十字架下的人分別對耶穌有何反應?他們的共同反應是什麼?你想耶穌可以救祂自己嗎?為什麼?我們由此了解耶穌死的含義和目的嗎?
4. 23:39人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認識自己,你可以從第一個強盜身上看見人常有的通病是什麼嗎?
5. 23:40-43第二個強盜向耶穌的祈求有什麼含意嗎?耶穌有答應他的要求嗎?
6. 兩個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強盜,他們對耶穌有不同的反應?造成不同反應的原因是什麼?
7. 23:44-46耶穌在斷氣前,還發生了那些事?你認為這些事有何特別的意義嗎?這些如何幫助我們了解耶穌死的意義?
8. 你了解猶太人的安葬方式嗎? 請透過23:50-56的記載,敘述耶穌死後被安葬的狀況。如果沒有約瑟,你想耶穌的身體會被如何處理?
9. 從這段經文中,試分享你對耶穌(神)的愛和救恩有何認識?
10. 如果耶穌的死如前述所討論的,是為了成就救恩,你認為你需要祂的拯救嗎?為什麼?如何可以得到祂的拯救呢?
36. 路加福音24:1-32 耶穌復活
A. 經文綜覧
· 本章的主要信息是耶穌的復活,這個歷史事實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由本章對復活經過的記載,來分辨確認耶穌的復活是一個歷史的事實,是整章的重點。
B. 經文解釋
· 24:1-12空墳
o vv1-8婦女探墓
§ 這些婦女趕安息日過後的第一天清早來膏耶穌的屍體,其動機也是為了向祂表達尊重和愛戴。
§ 有關挪開石頭的背景:猶太人的墳墓是在山壁的洞穴中,安放屍體後用大石頭將之封起來,要挪開此大石頭需要許多男人一起推開。
§ 婦女看見的第一個復活的證據是空墳。
§ 婦女的第二個證據是天使的宣告。這裡提到的兩個人,但衣服放光,根據猶太人的傳統,這是天使的記號,他們宣告耶穌的復活。
§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提出耶穌的復活的第三個證據,是早經耶穌自己的宣告,卻未被門徒注意和理解。
§ 另一個需要補充的是根據馬太福音,耶穌的墳墓是經猶太人報准,由羅馬士兵看守的,因此任何人是很難費這麼大力氣盜走耶穌的屍體。
o vv9-12回報門徒
§ 本段中特別提到這些婦女的名字:可能的原因是在路加寫作時,想必還有一些婦女仍在世,可以成為見證人。
§ 婦女成為第一批見證人:證明這不是編造的謊言,因為當時猶太人對婦女的見證極不重視,如果作者想要編造的話,應該編成男人為耶穌復活的見證,或是受尊重的人先看到復活,而不會編為由婦女先看到。可知路加不是編造,而只是將事實及事情的經過寫下。
§ 當婦女們告訴門徒時,門徒的反應是不信:
§ 彼得(在約翰福音中提及還有約翰)去探墓,也發現空墳並感到希奇。
§ 門徒反應的意義:這是他們所料不到的事,如此希奇的讓他們不肯相信。如此現象可以成為耶穌復活不是門徒編造謊言的另一個證據,因為想都沒朝這方面去想。
· 24:13-32 以馬忤斯路上的顯現
o 這個顯現的記載是路加福音獨有的,可能是路加認為這個事件有獨特的意義值得記載。
o 以馬忤斯是一個現在無法完全確認的地點,只知道按路加所說離耶路撒冷25華里。在考古學上,有一個小村莊距離為7英哩,但是距離上不完全與經文相符。
o 兩個門徒:可能不是十二使徒中的兩位,其中一位在v28提到,名為革流巴。聖經也沒有再在別處有進一步資料。但是可能這兩個人,特別是這個被提名的人,在路加寫作的時代是被人所知道的,因此當時的人若有懷疑,可以向他查證。
o 這一事件的意義:它生動的表達出一個人在面對耶穌的復活,一件人的理性和經驗都不可思議的事情,會有的正常反應和後來的改變歷程。
o v21已經第三天:根據猶太人的傳統,一個人死後,靈魂在第三天會完全離開身體,因此三天之內人是有活過來的可能,第三天後,就不再可能復活。這裡表達的意思是耶穌已經死了三天,不可能再活過來了。
o 試著分析一下他們的歷程:
§ vv14-24看見或聽見了空墳:覺得無法接受,但又無法解釋為何如此。當這種成見橫梗於心時,耶穌以一「陌生人」出現時,他們也看不出來(當成見在我們心中很深時,最顯而易見的事情也會被忽視),但又不能否定清早所經歷的,因此心中一片混亂。
§ vv25-27耶穌講解舊約的預言:耶穌以他們熟悉但忽略的過去經歷,開啟他們讓他們從歷史的認知中,發現一個理性經驗無法接受的事,不是像他們以為的那樣難以接受,反而是必然會發生的。由此解開了因為理性成見而無法看清的迷霧。
§ vv30-32當這個迷霧漸漸散開,而過去熟悉的場景漸漸呈現(耶穌擘餅)時,他們清楚看見耶穌了。
o 耶穌在此提出另一個明證—舊約先知的預言
§ 耶穌引證舊約預言的要點,是彌賽亞得榮耀以先需先受害,由此來論證舊約先知早已預言祂的受難(彌賽亞的受害)和復活(得榮)。在猶太人的背景,他們因此很快的領悟了,而接受耶穌的受難和復活原來是一個早已預言的事,因而肯定耶穌是彌賽亞。對我們現今而言,先知的預言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證據,只是因為沒有像猶太人那樣的背景,論證的角度需要轉換為,復活這件事是早已在先知的預言中,直接的經文根據是以賽亞書53章。
C. 信息歸納
· 耶穌復活證據,從23章後段介紹安葬的狀況,它成為呈現復活證據的基礎。本章前半部主要論到空墳是第一個主要見證,也藉此反映:1) 盜墓之不可能。2) 復活若是門徒的編造,是極其不合理。3) 一個間接的證據—耶穌自己在祂受難前就已預言了。
D. 小組查經題目
1. 【暖身題】如果是美國公民的話,有義務要擔任陪審員,我們當中是否有人有此經驗,請分享你如何決定指控成立與否? (你看過偵探推理小說嗎?那一個大偵探或大官是你最喜歡的?福爾摩斯,白羅,或是包青天?請分享他們在破案或斷案時的方法或態度。)
2. 你認為24:1-12的記載,有那些證據,證實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這些證據能使你信服嗎?為什麼?
3. 有沒有可能耶穌的屍體是被盜走的,以致沒有發現屍體?為什麼?
4. 有沒有可能整個事件是作者編造的,根本是一個謊言?為什麼?
5. 你對耶穌復活的憑據到此是否滿意?請分享。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