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ing to Atlanta # 4 - Winston-Salem NC (Moravians)

第四站: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 8/15/2014
* 從 Jamestown VA 往西南到 Winston-Salem NC,約 250 miles, 開車約4 ~4小時30分鐘


位於北卡羅萊納州 Winston-Salem 的 Salem, 於1766年由莫拉維亞弟亞會建立。莫拉維亞弟兄會於1741年在賓州建立伯利恆時帶著三項使命:首先是向周圍印弟安人宣教;其次是向同來美洲殖民的歐洲白人傳福音;最後一項是為了莫拉維亞信徒之間彼此的需要,過著共同操作勞力生產,互相分享所得物品的生活。

莫拉維亞弟兄會在賓州伯利恆所建立的誠信及互助互惠社會經濟模式,為他們贏得的美名,也傳到了 Granville 伯爵的耳中。Granville 伯爵在卡羅萊納州擁有一塊廣大的領地,也對移居到他那裡的人有所期待。因此,當他聽聞莫拉維亞弟兄會在賓州伯利恆的殖民模式,深為欣賞,特別找人到賓州尋問莫拉維亞弟兄會是否有興趣到他的領地買地開墾。

1752年賓州莫拉維亞弟兄會的一群人,由 Spangenberg 主教帶領前來查看 Granville 伯爵的領地,最後決定向他買了約100,000 英畝地 (acres),並為這塊地取名為Wachau (英文為 Wachovia),  為了記念欽岑多夫 (Zinzendorf) 在奧地利靠近 Wach River 的祖居。從1753前開始,因著移民人口的增加,延著 Wachovia 陸續發展出三個城鎮:Bethabara (1753), Bethania (1759), 以及 Salem(1766)。Salem 是這個有計劃殖民所設立的最後一個鎮。

Winkler Bakery, 1800
商店裡展示著早期製作糕餅的器具,也販賣新鮮的麵包及有名的 Sugar cookies
Winston-Salem, NC, Photo by Chaoluan Kao 8/15/2014

有意思的是,1753年最早由賓州伯利恆前往北卡 Wachovia 的12位男士是經過挑選的。他們必須具有特別的生活技能(如工藝、農耕⋯⋯)、身體強健,以及美好的屬靈生命,才能適應荒野的新殖民地開墾工作,以及提供社會宣教服務給周圍的人。具體而言,這12位成員包含了傳道人、商業管理員、醫生、製鞋匠、磨坊師傅、木匠、裁縫師、園藝匠、及農夫。我們從這些成員的專屬技能大致能鈎劃出他們所發展的社區生活風貌。

由於這是個有計劃造鎮的發展,Salem 的開發被定位為以商業及手工藝為中心的城鎮,不再像前兩個城以農耕為主。定居在 Salem 的男人,在教會的管理之下,都可以擁有並經營自己的商店及其獲利。整個城分為三個管理階層:長老團負責全城人的靈性事情;另有一群監督團員負責管理物質生活的事宜;最後為會眾組成的議會,由全城的已婚及單身男士所組成,採民主的方式,為全城人民生活的大小事情做最後定奪。

西方教會以麵包及咖啡為主的簡單愛宴
Image from Trinity Moravian Church

Salem 的發展是由教會所領導,居民的生活也深受莫拉維亞教會的影響。第一個是愛宴(Lovefeast)(詳細介紹)。在特別的日子,弟兄姐妹聚集一起分享麵包及咖啡或茶,一邊分享食物,一邊一起唱詩分享禱告。現今許多西方教會崇拜結束後也有類似的愛宴,是源於莫拉維亞教會的傳統。不同地方的愛宴內容也因地域飲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華人因為相當看重美食,華人教會的愛宴絕對無法接受只有簡單的麵包及咖啡,太陽春了!不管吃什麼,愛宴的設立給予弟兄姐妹相互深入分擔分享交流的機會,值得參考。

華人教會的愛宴:先有主菜
Photo by Chaoluan Kao, 8/14/2010

華人教會的愛宴:還有中式糕點
Photo by Chaoluan Kao, 8/14/2010

華人教會的愛宴:夏天還需要有冰品
Photo by Chaoluan Kao, 8/14/2010

除了愛宴,莫拉維亞教會早期在 Salem 的另一個政策,是把弟兄姐妹按年齡、性別、社會專業狀況分為不同的 choirs (意思為 group,  "小組")。他們看重 "church family" 的義意過於家庭關係,因而有此分類,甚至過世之後也是和自己的小組成員埋葬在一起,而不是自家人。現今在這城裡仍可以看到所謂的單身弟兄之家( Single Brothers House) 的遺跡。除了信仰理念而有小組的分類之外,小組的方式也使他們能更享有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例如:住在單身弟兄之家的弟兄要為住單身姐妹之家的姐妹做鞋子;而這些姐妹要為弟兄洗衣服⋯⋯。

現今許多教會或團契也會把弟兄姐妹,按不同年齡、身份、或單身或已婚等,分為不同的小組,目的是為增進彼此相愛及分擔分享的學習。小組的存在使弟兄姐妹更有歸屬感,也使愛的學習有著力點。不過,以現今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文化風俗,以及看重個人的存在及強調隱私權的需要,要把莫拉維亞的這種小組模式照單全收,已不可能了。他們這種型態的小組關係及生活模式已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成為傳奇了。

源於改教時期歐洲移民的莫拉維亞弟兄會,把他們的 "愛宴"及 "小組"也帶進了北美,現今教會都仍流傳著,只是方式及內涵已和18世紀大不相同了。東西方文化處境的差異,西方人喜歡簡單的愛宴;華人教會的愛宴已有濃濃的華人文化色彩。空間及時間的不同,使得不同教會族群於小組的實踐已有所改變。不管如何,愛宴及小組的屬靈精神仍然存在:分擔分享、相互關顧。歸根遡源,仍要感謝莫拉維亞弟兄會的貢獻。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哥林多前書小組查經(潘儒達編寫)

創世記小組查經(潘儒達編寫)

路加福音小組查經(高昭鑾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