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與「馬利亞」- 姐妹?對手?
"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 ca. 1654-1656
Painting by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Google Art Project, from Wikipedia
路加福音10:38-21 短短五節經文裡,生動的道出一段馬大與馬利亞兩人以炯然不同的方式接待耶穌,以及耶穌對兩位姐妹的回應。原本是馬大主動接待耶穌到她家作客,她也自然而然的張鑼東西以款待耶穌。而馬大的妹妺馬利亞則安坐在耶穌身邊聽道。這應是得體的待客之道,當馬大忙著招待客人之際,總該有位主人像馬利亞一樣陪著客人才是。關鍵在於當馬大感到需要馬利亞幫助時,耶穌回答馬大的話 --「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似乎顯得馬利亞的陪伴耶穌才是被稱許的。
這段經文簡化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內容,導致我們有上述的誤解。由於耶穌回應馬大那段話的語意並不清楚,究竟耶穌所謂的「許多的事」及「一件事」是指在馬大的許多事中,只有一件是最需要看重的?或是以在飯桌上許多佳餚中的一道來比喻某一事是絕不可少的?不過,因著耶穌點出馬利亞親近神是那一件不可少的事,有些解經學者認為耶穌對馬大的回應,除了很客氣的向馬大表達她不需為了耶穌而如此忙碌;耶穌也希望馬大不需為了大費周章的預備飯食來接待衪,以致沒時間坐下來聽道。言下之意,耶穌勸勉馬大要在聽道親近神與服事之間有所平衡。總歸而言,耶穌這段話的用意不在評判親近神及服事這兩者何為重,更不在貶抑馬大服事主的價值。
故事本身很簡單,當事人應聽得懂耶穌的意思。然而這對姐妹花的舉動已在後世基督教界中引發了許多不同的迴響及應用。傳統的教導認為耶穌對馬大的一習話,除了責備馬大為家務煩忙,導致情緒不佳之外,還肯定了馬利亞 --親近神的表現才是值得鼓勵及看重的。馬大與馬利亞的這段經文,因而常被用來教導弟兄姐妹要有智慧,懂得選擇上好的福份,亦即學像馬利亞那樣多花時間親近神;相對的,少把心思放在行政事務的服事上。漸漸的,讀經禱告成為上好福份的代表,服事只是次好的。在可以選擇之下,基督徒總以能參與禱告或聚會為優先,因那是上好的;而把廚房,家務,或教會行政事務的工作當作次要,因那是次好的。更極端的引用,則是以能被安排做屬靈教導事奉,而感到自己是「馬利亞」 而自喜;而從事行政事工的人,只好無奈的看自己只能是「馬大」。馬大及馬利亞與耶穌的不同互動引發出一個對比:親近神?還是接待服侍人?馬大及馬利亞兩人也從姐妹關係被引申描繪成為屬靈的對手了。
中世紀的屬靈教導傾向鼓勵人走進修道院專心祈禱,他們認為這比留在世間忙於日常生活,來得更有價值及義意。修道院內的生活比院外更為屬靈。在如此的屬靈氣氛之下,艾克哈特 (Meister Eckhart, 1260-1328) ,一位德國道明會 (Dominic order)的修士及神學教授,破天荒的在他的一篇講道中,高舉馬大比馬利亞成熟的看法。 顯然他想糾正基督徒過度把禱告或親近神視為屬靈生命的全部。他認為禱告只是過程而已,親近神之後必須有行動 -- 能帶出合宜的服事,才是成熟的屬靈生命表現。在艾克哈特如此的思考前題之下,他所看到的馬利亞,是一位尚在學習親近神的階段,還未走進能成熟服事人的成果;相反,馬大能預備飯食服事人,顯示她已經邁入能負責任的屬靈高峰。馬大在艾克哈特眼中是屬靈成熟的表現,她的工作及服事帶領她進入永恆的快樂;而馬利亞,當她還坐在主的脚前聽道時,她仍在學習。
艾克哈特如此解讀這段聖經,肯定無法被人廣為認同。不過,艾克哈特把馬利亞及馬大所代表的親近神及服事兩項操練,由傳統的「屬靈對手」調整為「屬靈姐妹」的關係值得我們省思。親近神與服事接待人不應只能是二選一的矛與盾關係,它們應該是相互依賴的共生關係。親近神是我們屬靈生命的根本,我們需要先從神獲得生命的泉源來更新自己,否則一切的生命生活都仍停留在舊我的地步。但是只著重親近神,在屬靈生命的成長上並不完備,雅各在雅各書裡提醒我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各書1:22-24 合和本)行道應是聽道的下一步,借用艾克哈特的說法,當完馬利亞後的下一階段,應學習當馬大!
根據艾克哈特的理解,若從「馬利亞」到「馬大」是必經的兩個屬靈階段,而不是兩個對手的話,另一個重要的提醒是:若服事接待人的事工,會做到令我們心思煩亂與脾氣暴燥,那表示我們尚未預備好可以當馬大,可能該考慮重當馬利亞。的確,有時過多的活動及服事,會使我們偏離了屬靈的核心--基督為中心,而導致心思目標都集中在人身上,或是受到別人言語行為而來的負面影響,或是因與別人比較而來的心態不平,或是感到自己比別人優越而產生的良好感覺⋯⋯。這些都顯示了回到神面前操練安靜獨處的需要。
十六世紀的修女德瑞莎 (Teresa of Avila,1515-1582) 說到:「在獨處中安頓你自己,你便會以你自己的真我來到衪面前。」 馬利亞安靜在耶穌脚前聽道,並非閒懶逃避責任,她在學習與神與自己相處,她在預備自己。退下來當馬利亞是為了更新自己,重新調整好自我,以能有成熟的生命走出來服事接待人。傅士德以一句古老的格言,「張口者、閉雙目」提醒我們:「靜默和獨處目的是使我們能看能聽」,「在靜默與獨處的操練中,我們學習何時說話,何時閉嘴。」
「馬利亞」與「馬大」未必有屬靈上的對立,何時當「馬大」或當「馬利亞」也未必有空間與時候上的衝突,它們是姐妹關係,同時存在也隨時彼此需要。 我們也當隨時操練之。
- 註1: 艾克哈特 (Meister Eckhart)的這篇講章引自Richard J. Foster and Emilie Griffin, ed., "Sermon 34", in Spiritual Classics: Selected Readings on the Twelve Spiritual Disciplines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2000), 206-208.
- 註2:德瑞莎與傅士德的話引自傅士德的書,《屬靈操練禮讚》,周天和譯,(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1982), 121。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