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榮譽別針


"Cross & Crown" (女兒的榮譽別針)



我女兒在一所天主教大學讀書,今年(2014)五月即將畢業。該校的文理學院從1937年開始設立了一個榮譽奬名為"the Order of the Cross and Crown",每年頒發給少數應屆畢業生。由於是天主教大學,這個奬項所強調的不僅是個人優異的學習成果(crown),也看重服務人群的價值(cross)。能得到這個榮譽奬的學生除了大學三年半的GPA總平均必須在 A- 以上,也需參與社團活動或社會服務的貢獻。今年在約1500位文理學院應屆畢業生中,有69位獲選得奬。我女兒也在這69位之中,我很榮幸的出席學校的頒奬典禮。

典禮當中,名列這69位之首的一位男學生代表上台發表簡短的談話。這位男同學主修醫學預科(pre-medical),副修神學,也曾到非洲參與愛滋病的醫療服務。他試著從人文(神學)的角度分享他學醫的義意。他的眼界不單止於醫學的專業,還能從生命的價值及agape 無條件的愛去思考他在醫學領域的參與及貢獻,令我印象深刻。華人文化極少鼓勵子女修讀人文學科,更別說好不容易進了醫科,在如此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還去副修人文(神學)學科,真是浪費時間。我從這位學生看到人文素養對他的影響:它提供根基來發展自己的專業學科;它也提供資源,能用來和自己的專業學科對話。

除了學生代表的談話,典禮中也安排一位教授演講,他的重點在大學教育的目的 - "轉化"(transformation)。大學教育期待學生得到知識的熏陶之後能先轉化自己,進而貢獻自己轉化週遭的人及環境,為此,大學教育也需提供環境讓學生嚐試這種轉化的經驗。他的談話直接點出"Cross and Crown" 這個榮譽奬的意義及目的。他還感謝在座父母們的犧牲,才能讓這些學生學習轉化及成長。"轉化"及"犧牲"是這場聚會讓我感觸最深的兩個詞。

先談 "犧牲"。我想身為父母需要學習的不單是經濟上的犧牲以支付高昂的學費;更要學習的是對子女期待上的犧牲,才能給子女轉化的空間及機會。初入大學時,我女兒在同儕的影響之下主修經濟學。不到一學期,她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喜歡經濟、數理、或商學,加上統計學得了個C+,更讓她下定決心遠離經濟改讀哲學。她轉了系之後才告訴我們。我們一度擔心她是否是因生性喜歡瘋瘋癲癲的人才改讀哲學,因為哲學系裡有不少這種特質的優秀教授。兩年半下來,在C+ 的拉力之下,還能把GPA總成績拉抬在A- 以上,已向我們證明她為她的選擇負責。她還曾帶著她的爸爸去旁聽了一學期的哲學課,二人有很多共同話題可聊。

再談 "轉化"。除了課業,我女兒花了不少時間參與無家可歸收容所的服務、在社團當主席、也在學校的團契裡幫忙帶領低年級的學生,一年帶領一位,每週一次和她所帶領的人查經禱告。她曾對她帶領的一位有憂鬱症的學生約法三章:自殺不好;多睡覺是好事。就這樣陪了那位學生走了一年,我們真不知她從何得來這種想法來幫助這位同學。每次打電話找她,她總是在meeting,比上班族的人meeting 還多。有時,我們不免提醒她要多花時間讀書,好好凖備功課及考試,別花太多時間在這些活動上 (很典型華人父母的金科玉律!)。聽了這位教授有關"轉化"的談話,我才發現原來女兒有這麼多活動這麼多事要做的始作甬者是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提供了許多機會給他們操練負責任及關懷別人,體驗何謂轉化及貢獻的含意。

我曾在另一所天主教大學兼任一門課,專教一群華人留學生認識基督教的課程,是該校所有本科生的唯一共同必修課。感受很深的是,少數學生成績跟不上已到fail 的地步,問題不在能力而是讀書動力。為他們擔心,他們卻對我說:"老師你不用為我操心!" 原來,來美國讀書是奉父母之命,不是他們的原意,他們想要拿F,以便被學校退學,如此,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過他們想過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太愛他們為他們安排好一切,卻沒有給他們空間發展自己。或許他們的父母要學習"犧牲"他們對子女的期待,不再為他們安排一生的道路,好使他們有機會學習成長及轉化。

從學校教育想到教會團契,特別是由學生或年輕人所組成的團契,"犧牲"及 "轉化" 這課題也值得團契輔導們思考。團契不單單是學習聖經知識的地方,更應是一個提供年輕弟兄姐妹操練實踐信仰的所在。為了給予他們這種空間,輔導們需要學習犧牲自己事奉上的期待或教導的恩賜,不以權威者或教導者自居,也不為他們安排好一條合輔導心意的成長之路;反倒給他們空間去參與去發揮,讓他們學習被愛及愛人,也讓他們從中認識體會信仰的真實性。

頒奬典禮結束之後,我問女兒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這69位獲奬的學生中,只有4位亞裔
學生?" 她說她也想過這問題,可能的答案是亞裔學生成績達到 A- 的並不少,但是因為缺乏服務的參與,只有 crown 沒有 cross,就無法獲選。另一個我們兩人尚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是:"為何這69位裡,沒有一位黑人或拉丁美洲裔的學生?"

(本文原載於筆者先前的部落格 2/3/2014)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哥林多前書小組查經(潘儒達編寫)

創世記小組查經(潘儒達編寫)

路加福音小組查經(高昭鑾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