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聚或給予
"Ecclesia simper reformats, simper reformanda" 是一句有名的拉丁文 ("the church is always reformed and always reforming.",意思是教會需要改革,而且需要繼續改革。 這句話代表了從馬丁路德等改教者以來新教對教會治理的態度。
從正面角度看,這句話道出教會需要站在不變的聖經基礎之上,思考如何改革更新,以面對不同世代族群的需要。教會歷史學者,Adrian Hastings 曾以"變色龍" (chameleon) 形容二千年來教會因著不同時代,文化,地域族群的挑戰及需要,所發展出來不同風貌的教會。他的形容很貼切,也很生動的描繪出教會的主動性及文化適應力!華人教會就是和西方教會不一樣,不是嗎?
另一方面,"Ecclesia simper reformats..." 這句話也反映出 "教會" -一群神的子民,或一群蒙恩的罪人,聚集一起所呈現出來的團體,是何等的不完美,不健全,導致方向及帶領的偏差,因而需要不斷的改革更新,歸回合於聖經的教導。二千年來幾個教會改革的關鍵點似乎都和教會的腐化有關,特別是對物質的態度不再推崇 "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屬靈原則,而是永不滿足的為自己的教會收聚金錢及拓展建築物。
除了中世紀末期教會的屬靈教導有錯誤之外,路德的改教源於教皇發售贖罪卷,美其名是為了信徒罪得補贖,能得以早日進天堂;事實上,是為了教皇改建他的駐所 - Basilica of St. Peter 。教皇收聚錢財不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是為了自己得到更好的物質享受。當他及所帶領的天主教領袖不再把耶穌的教導 -"施比受更為有福" 看為優先及重要時,路德等人的改教就開始了。
早於路德改教約200年,修道會也面臨改革。當時的修道院已漸漸成為上流社會的地方,信徒們出於愛心把遺產捐款送進修道院,想當修道士的人必須提供一筆金錢才能被接受入會。漸漸的,修道院已忘記了使命及意義,不再思考如何分享及給予,只想如何使自己更舒適。
我們熟悉的聖法蘭西斯 (Francis of Assisi, c.1181-1226),他在14世紀初所成立的 Franciscans (法蘭西斯會/方濟會),和 Dominicans (多米尼克會/道明會),以及另外的修會被稱為托缽僧 (Mendicant)便是在這腐化的修道主義之下,所另起的新修會。他們比傳統的修道會廣被人群歡迎及尊重。因為他們立志效法耶穌及使徒們過貧窮的生活,不優先考慮自己,反而先走進有需要的地方去給予,與人認同,造就別人。
教會需要不斷的改革更新,它以何原則或標凖來改革?是合於信徒的喜好?是為滿足教會領袖的雄心?是為了呈現教會的壯大?這些可能都是,卻不是效法耶穌及使徒的教導,也不是教會歷史上所看到的改革原因。因為,"給予",以及"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才是聖經的原則,才是效法耶穌及使徒們的榜樣,也才是歷代先賢教改的因由。
盼望我們的教會是為了要做個 "變色龍" 而積極的進行改造;而不是收聚財物只先考慮自己,為要有個更舒適的建築物,以致最後必須被別人來改革,那真是白忙一場!
(本文原載於筆者先前的部落格 12/1/2013)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