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斯姆對路德改教的回應
![Image](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KuwEixLMWrotpAjXKcj-xulAm0vMlu66GI7yLvXehn_JPWxyMcJ8kKQ01_iHFHwILqKv0v8qnmMtWa9v5ZKvuksfAx93LwlKWmczVjlCh5Oy3eOg6nmtvJJwlvlm9RqaUwzVmToj_Zr8/s320/37C30E7D-CC12-4468-B046-58673F904320.jpg)
"Portrait of Desiderius Erasmus of Rotterdam with Renaissance Pilaster" 1523 Painting by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8–1543) Photo from Wikipedia 從新教的角度,我們相當推崇馬丁路德勇敢的推動教會改革,也由於他及一些改教者的努力,使得教會重新走回合於聖經教導的方向。不過,當改教運動開展之際,並非所有教會人士都響應路德,其中一位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伊拉斯姆是位荷蘭的人文主義學者,於1506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平生致力於希臘文原文閱讀及翻譯新約聖經,除了從聖經的教導了解耶穌的救贖是一份白白的恩典之外,他也從中發現當時中世紀教會許多錯誤的教導,例如:以購買贖罪卷換取贖罪的要求。青少年時期因為父親離家去當修士,母親去世之後,監護人不願照養他及他的哥哥,便將他們兩人送進了修道院,在這樣不情願之下他成了一名修士。 個人的學問研究及修道生活經驗,使得伊拉斯姆認為當時教會需要的更新改革包含了:去除不必要的規條及繁複的禮儀,並回到基督教最核心之地--信心、基督、及福音。即便教會需要有任何的形式、禮儀、或教義的教導,也都應朝著培養敬虔生命為目標而有的。1509年伊拉斯姆寫了一本書名為“In The Praise of Folly”。這本書以幽默的筆法嘲笑了當時主流教會及政治社會的愚笨,以及如何以自己的愚笨自誇來建構他們的世界。除了這本書,他還寫了一些文意指出教會的問題。不過,當路德於1517年開始提倡改教,甚至不惜在1520年與天主教教會決裂之際,伊拉斯姆不但不支持路德的改教運動,還公開寫信責備路德不當如此情緒化的與教會對抗。 為何伊拉斯姆針貶教會的問題,卻不願響應路德的改教事業呢?原因之一是他對教會合一的看重,不願為了改革而與現存的教會分裂。伊拉斯姆於1533年寫了一篇文章試圖挽回決裂的兩方。他引用以賽亞書32:18 “我的百姓必住在平安的居所,安穩的住處,平靜的安歇所”為題,認為我們若在教會尋求及強調合一的話,信徒便能享有以賽亞所說的和平及平安。他也從詩篇83篇看到,聖靈命令我們要在教會維持公平及協和的關係。(註:這是伊拉斯姆對詩篇83篇的解讀,我個...